旅人行腳
  
  
 • 網站導覽
 • 旅人群像
 • 旅人行腳   首頁
 • 旅人的台北印象
 • 旅行行程規劃幫手
 • 行李檢查清單
阿卡迪亞 (Acadia National Park)

華盛頓

 • 留言討論區
 - 吃吃喝喝的討論
 - 網站技術討論
總計 來訪人次
瓦哈拉的塗鴉簿  Batiashvili / Thielemann / Dresden, 4/16/2013  (Apr 19, 13)

Lisa Batiashvili, violin

Christian Thielemann, conductor

The Staatskapelle Dresden

Brahms:

Academic Festival Overture, op 80

Violin Concerto in D, op 77

Symphony No 4 in e, op 98

4/16/2013 8:00 PM

Strathmore Music Center

老牌德國樂團加上德國指揮演出全場布拉姆斯作品。大家最關心的大概是今晚布拉姆斯來了沒有?我很遺憾地說,他也許在門外張望了一下,然後走了。

這次的音樂廳在比較小的 Strathmore ,我坐在偏左大概四分之一處,大約25排左右,比上次在 Kennedy Center 聽 Dresden Staatskapelle 的音樂會,座位偏後排一些,而且我覺得 Strathmore 的音響效果略微不及 Kennedy Center ,這或許影響了我的聽感。樂團配置應該和上次一樣,我唯一不確定的是大提琴的位置但那應該影響不大。基本上是扁平配置,一二小提琴居左右,大提琴在中左,中提琴在中右,低音提琴在第一小提琴後方居左。

先說 Batiashvili 的布拉姆斯協奏曲。她的音量相當大,演奏很熱烈而情緒化,但很多地方彈性速度有點突兀。整體來說雖然可說是興奮的演奏,然而處理得實在有點粗糙。另一個我覺得對耳朵不太友善的地方是當她拉到忘情處,音準會出現瑕疵。聽這首時我一直在想:我是不是因為不喜歡布拉姆斯的小提琴協奏曲所以不那麼進入情況?好像又不是,至少當我在聽 Kogan 或是 Oistrakh 或是謝霖的唱片時是很忘情的。我又想會不會因為這是首古典芭樂曲所以我不斷會和其他唱片比較?也不是,因為不久前聽 Arabella Steinbach 拉貝多芬時還覺得暢快有新意。

DG最近為同樣組合的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出了CD,比較起來CD上的處理要細膩得多,不管是獨奏或是伴奏的樂團,聲音的平衡感也好得多。CD和現場都用的是Busoni寫的cadenza,我覺得頗無味。

感覺上 Batiashvili 和 Steinbacher 風格很類似。還有另一個巧合,就是她們用的 Stradivarius 都是 Nippon Music Foundation 所擁有並且出借的。Batiashvili 用的琴是 1715 ex-Joachim,音量足而且好聽,而這把琴是就是布拉姆斯這首協奏曲所題獻的那個Joachim當年用的琴。不得不同意日本人不但手筆大,也具有相當的品味。

現在說回交響曲和序曲。上次聽 Daniel Hardin 指揮 Dresden Staatskapelle 讓我頗驚豔,深刻感受到這個團音色的厚實和韌性。這次不知為何,這個特質幾乎感受不到。低音提琴的陣容還是很壯觀,但大部分的時候欠缺存在感。此外不要說是樂器聲部的平衡性了,就連很基本的左右音量平衡都有點向左傾斜。低頻的基礎不是來自低音提琴,而是定音鼓,過強的鼓音聽起來,至少對我的耳朵,有一點難受。

除了聲音之外,指揮對音樂的處理也偶爾會讓我不解,他的速度快慢轉折相當突兀,無法讓我感到合理的邏輯性。整體來說我覺得快速時的確可以把聽眾帶進一種熾熱的恍惚,但是慢下來之後,不但是慢得過頭,而且音樂整體變得相當疲憊。像四號的第二樂章就讓我相當不耐,而我並不是不接受慢速的人,比如這個樂章 Celibidache 的錄音就讓人動容。那種慢速之中危險的張力,在這天完全不曾出現。第一三樂章和第四的部分地方可以說很精彩,雖然也許粗糙了些。在這些熱血的音樂中,也許是能看到布拉姆斯悶騷深情的一面,但是應該要內斂沉潛或是暗潮洶湧的地方,就顯得深度不足甚至無趣。第四樂章那整套浪漫到骨子裡的變奏處理得也不太行,一段段之間不光是斧鑿痕跡太深,簡直就變成了一段段獨立而關聯性不大的音樂瞬間。

如果批評這場音樂會 uninspired 不曉得會不會太過份。我覺得雖然是有美好的片段,卻有點見樹不見林的遺憾。不久前 Marek Janowski 指揮 NSO ,也是演奏全場德國作品。不管是指揮或是樂團,知名度都大大不及這天的 Thielemann / Staatskapelle 。但是以結果來看,下次 Janowski 不管指揮什麼樂團什麼曲目我都會想去聽。

順便再鄭重不推薦一齣歌劇的 blu-ray/DVD: Richard Strauss: Die Frau Ohne Schatten (live from 2011 Salzburg Festival),不管你曾經看到什麼好話或推薦。我覺得全片最美的段落是開場前照的 Salzburg 街景,而這片blu-ray或DVD最有價值的地方是同步歌詞字幕。Thielemann 和 VPO 負責音樂部分,這大概是整齣歌劇表現最好的部分,但充其量也只能說是馬虎稱職,也許 uninspired 的評語也同樣適用。幾個人聲也許已經是現代的一時之選,但我真的覺得還有非常大的期望空間。尤其是某個女高音,好像是唱染匠妻的那個,她那過度抖音的唱法會讓我頭暈。這些也還罷了,整齣製作最荒誕的地方是導演的背景設定與舞台布置。也許是現代創意不屑傳統,導演把故事背景設定成1950年代 Bohm 第一次進行沒有影子的女人的商業錄音,在百廢待舉的狀況下說服聲樂家們不支酬勞在冬天沒有暖氣的劇場錄音,再加上導演自行捏造或拼湊的聲樂家之間愛恨的私人關係。於是舞台上看到這些人穿著大衣演唱,染匠和染匠妻之間動手動腳曖昧,再加上保姆過度入戲的誇張表情和肢體動作。然而這一切都和這齣歌劇本身的故事毫無關係,甚至還有誤導的反效果。說得極端一點,這同樣的舞台設定和背景拿來唱任何一齣歌劇也都可以,因為本來就和故事無關。這些年也看過不少新製作的歌劇錄影,基本上不管是電影化或是把服裝道具布景整個現代化我都可以接受。甚至看到指環裡頭先出現拿劍的人後來又看到有人穿西裝打領帶我都不會大驚小怪,這樣的我看了這齣歌劇竟會覺得遺憾,它也算是創造了最新的低標,而我衷心希望這個低標永遠不要被打破。

當然視覺的部分不該怪到「德國希望」的頭上。但我這麼舉例吧!如果有個富豪為兒子的高中組了個高中生樂團要在 Carnegie Hall 公演,重金邀請 Pollini 來合作演出協奏曲。你覺得他該不該去?或者說他應該覺得我只要琴彈得好就好了,樂團不關我的事?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加入討論留言
留言討論區

Orangebach  (Mar 21, 16)
大學慶典序曲

orangebach  (Mar 20, 16)
現在演奏家如果長相不好看似乎有點難活,
長相好看似乎也可以彌補演奏上的缺點。

你列的那五位演奏家,是我我會去Trifonov
和Benedetti。Trifonov不用解釋,Benedetti比較古典美,加上史特拉瓦底歷史名琴加持。狼女葛莉茉自從之前跟阿巴多鬧翻,我就很難再對她青睞。

色藝雙全的似乎真的不太多吼~~~~世界是公平的~~
若問色藝雙全我選卡普松兄弟,哈哈哈~~
女的~~~竟然Khatia可以算第一名~~~
啊~~Didonato, Nebtrenco也可以算

你這維祕超模開音樂會點子真不錯,也許真的可以救個一兩次市吧。我會願意買票入場。

(是要穿內衣彈琴或拉琴嗎? 可能全場男性都在噴鼻血)

Val  (Mar 20, 16)
本來想提出交響曲二號,鋼協二,海頓變奏,韓德爾變奏,帕格尼尼變奏,左手夏康等等來證明布拉姆斯不是所有作品都難搞,敲完字才發現自己舉的例大多不是他的原創主題。

前陣子收到一本 Baltimore 某音樂廳的下一季目錄,排的八場音樂會之中,其中五場掛頭牌的是 Sol Gabetta, Helene Grimaud, Alisa Weilerstein, Nicola Benedetti, Daniil Trifonov ,彩色精印宣傳小冊上的偶像沙龍照看起來美不勝收,很像精品目錄。

如果某個 Vic's Secret Model 開了場小型獨奏會演出類似像 Chopin Op 66 之類曲目,不知道能不能救市?或許不能,畢竟理性的消費者是會信任專業。於是我停止在 Amazon 上瀏覽美女音樂家的封面性感照,回過頭去找 Vic's Secret 年終秀來看。

orangebach  (Mar 18, 16)
先講點俗氣的
Khatia真的前凸後翹 她是肉感型的
CD照片看不太出來
本人超肉感
那天晚上穿一襲紅色超緊身晚禮服 真的超緊
她彈彼得羅希卡我超怕她紗質晚禮服撐破
他彈琴的時候很愛讓頭髮弄得滿臉 甩來甩去
但你講的沒錯 現在人真的愛這調調
我承認是充滿sexual appeal啦 真的
用ㄧ個形容詞形容她我選voluptuous
不是sexy

布拉姆斯喔 很難的作曲家
也很難取悅觀眾 聽錄音風險最小
很需要周圍對的氣氛 他絕對不百搭
像台北今年冬天又濕又冷
很適合布拉姆斯

Val  (Mar 18, 16)
我還真去 google 這兩人的名字,結論是 Khatia 應該另有其姊,而且西方傳統上在同時稱呼一對同姓家人(夫妻,父子,兄弟姊妹)時會用 A & B Lastname 稱之,像是 Sergey & Lusine Khachatryan。話說他們合作的 Brahms Violin Sonatas 相當好聽。重新看了自己寫的這篇,加上昨晚才聽了一場不甚盡興的 Brahms Piano Concerto #1,真是希望天下的 Brahms 演奏都能掌握該有的神韻。

這位 Khatia Buniatishvili 我沒聽過她的演奏或錄音,音樂上的事不好胡說,但印象裡前幾個月在 Kennedy Center 販賣部閒逛時看過她的CD封面玉照。我對 Sony 這家廠出的古典樂唱片有很大的成見,綜合最近的觀察,我的不正結論是這廠很愛找年輕貌美胸大的姑娘出唱片。但這似乎也不光是 Sony 一家,可能現在的消費者就愛這調調兒。

orangebach  (Mar 16, 16)
這個Lisa跟Khatia有沒有關係?
重讀這篇文章看起來音色一樣粗暴~~~
一個小提琴一個鋼琴
是不是姊妹

(May 21, 13)
我對卡拉揚的杜蘭朵印象最深刻就是華麗的管弦樂伴奏以及其慢速演奏下所營造出來的張力
他第一幕結束的演奏之慢和很多義大利指揮剛好是南轅北轍
但也將張力推到極致
我一直覺得那三聲鑼應該是慢慢的敲
卡拉揚是有點慢的過火
而有些指揮是快到不行好像卡拉夫王子趕著去送死
有人說卡拉揚用是Ricciarelli 因為他認為杜蘭朵是一個內心脆弱的公主
我不知是真是假
但Ricciarelli 是卡拉揚在當時的固定班底之一就是了

有趣的是Maazel兩三年後和VPO也錄了杜蘭朵
他也採用了較慢的速度
Maazel一向以指揮精準不加個人情感聞名
很好奇他為何採用較慢的速度

會留意卡拉揚的盒裝
最近價格好像漲了

Val  (May 19, 13)
我覺得卡拉揚的歌劇錄音一直保持相當高的水準,印象裡我還沒聽到過讓我覺得敗筆的錄音,最壞也就是雞肋。以其合作對象與成果來看,我猜他在某方面有強烈喜惡也有極強的控制慾,但他會依合作對象的能力底限做最佳化調整。我現在立刻能想到的例子是他的 Turandot 錄音,Ricciarelli 和 Domingo 完全不是我會有信心的組合,但這個錄音硬是因為指揮支撐的功力與管弦樂的華美,在眾多優秀錄音之中還是我喜愛的演出。

他的指環錄音在Solti和Bohm兩個強大的聲樂陣容與同是立體聲錄音的比較之下相形遜色,似乎也少見有人提起。我也看到過說他的樂團像室內樂的評語,從正面來看是肯定其精緻優美與合奏默契,從反面來看自然是批評他缺乏動態與戲劇性。我剛聽完齊格菲,覺得是喜歡他處理方法的。用打橋牌來當例子,如果有人拿了沒牌型,點力又不夠的一手平牌而為了面子硬要上3NT成局,就等著倒一屁股吧。橋牌的比賽比的是很多副牌的處理能力與平均得分,大好大壞的打法也許有話題性,但整體成績是上不了台面的。

我自知我的說法是過度簡單化,但若要我對卡拉揚的音樂下簡單評斷,我會覺得特點是聲音和諧的美感以及不逾其分的伴奏特質。在很多時候這是無法超越的強處,但在某些音樂卻又難以接受甚至不可原諒。

好像說得太正經了。我是建議看到機會的話還是去買下管弦樂那盒,我只聽了將近一半,幾乎都是60年代以前和愛樂的錄音,已經聽到好幾個我覺得特別的錄音。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經典之外,我非常喜歡他40年代的Metamorphosen,50年代的Balakirev, Britten, Vaughan Williams,以及後來的Sibelius。

(May 17, 13)
我再加上卡拉絲的那套
我只有卡拉揚的第二套歌劇錄音(一直下不了決心買第一套管弦樂錄音)
我不知這反卡風潮從何而來
我如果要聽新曲目通常會先聽卡拉揚的錄音
卡拉揚的曲目寬廣
但大都能保持一定的水準
這其實很不容易

EMI最殺的應該是她家的歌劇錄音
如果按指揮家來發套裝的話應該是最理想
如果按演唱家就會買到一堆重複的

Sony要發Reiner的大全集了
Szell好像發過了但我完全不曉得

卡拉揚的指環管弦樂的部分一直讓我覺得有室內樂的感覺
改天應該再拿出來重聽是不是有這種感覺

Val  (May 17, 13)
我自知我的喜好可能很不合時宜。EMI 的這許多套裝之中我最推薦的是那兩大盒的卡拉揚大全集,尤其是歌劇。我原先EMI的卡拉揚錄音很少,先是因為90年代世界性的反卡拉揚風潮,再後來又因為對50年代單聲道錄音的疑慮與成見,所以就算碰到也幾乎從不出手。拜EMI敗家之舉,重新認識卡拉揚的藝術。我也在夢想DG and/or Decca打包卡拉揚所有的歌劇錄音,雖然說實在的,該有的應該早就已經有了,但不該有的還是讓人心動。

(May 16, 13)
我大概沒寫清楚是我要大買EMI套裝CD
Warner不知會怎麼處理這些EMI/Virgin錄音
還是先買再說

Sony/BMG是最熱衷發行個人的大全集
印刷包裝品質也還算不錯
EMI的主力似乎是放在ICON系列的小全集
最近剛發完了不全的Klemperer套裝全集
之前類似的還有Beecham & Maurice Andre
EMI France其實也發了不少法國音樂家大套裝
EMI其實有好幾個可以發大全集
不知下一個全集的對象是誰
ICON系列好像沒發過Sawallisch
剛好打包發行大全集也不錯

Universal對發行這種個人大全集興趣缺缺
有發也是發個半套, 為德不卒
不過Universal korea到是值得注意
最近的Karajan 60, Karajan 70都是先發韓國版再發國際版
如果Universal認真發個人大全集
樂迷們大概會買到傾家蕩產

Val  (May 15, 13)
為慶祝華格納兩百周年華誕,我現在正在聽卡拉揚版萊茵黃金,並且打算把全套指環給聽完一遍。

其實我是很懷疑發行指環錄影DVD的行銷概念。我自己是覺得對於第一次聽或看指環的人來說,唱片和影音的門檻差不多高,並不會因為有影像而變得容易接受。對我來說最大的困難是需要的時間太長而且劇情過於冗長,連像我這麼閒的人都覺得沒有那種美國時間去看完整齣。聽唱片的優點是可以一面聽一面做別的事,化整為零。

此外我也覺得購買全套指環這種行為,通常宣示意義遠大於實質意義,滿足感主要是來自於擁有而非喜愛。

話說EMI不是早就在做大賣套裝CD的生意了?我現在正在等著他們出Sawallisch的大全集。

(May 13, 13)
剛剛看了MDT new box set list著實嚇了一大跳
我不敢相信竟然有兩套新的指環錄影上市
所以我再搜尋了一下
其實從年初到現在一共發行了三套指環錄影外加兩套指環CD
一套是1999年的錄影
兩套是去年的錄影
其中一套宣稱是Wagner家族approved的縮減版指環
Thielemann的附加了兩片DVD
Young是史上首次女指揮的指環錄音
所以現在市場上有12-13套的指環錄影
或許像你說的
既然要演了就順便錄一下
不然我實在看不出這個市場可以容的下這麼多套指環錄影
我想現在歌劇的趨勢是發行DVD而不是CD

其實從去年開始古典音樂的DVD就開始多了起來
今年以來更是多到讓你 lose track
這種情形讓我聯想到不久前的housing bubble
古典音樂市場也開始bubble化了嗎?
還是我想太多了?

另外Universal把EMI/Virgin賣給Warner
但是Warner不能用EMI的名字發行CD
所以Warner要重新命名
這下真的是有趣了
Warner之前涉足古典音樂並不成功
不知Warner會怎麼做?
搞不好要開始大買EMI的套裝CD

suzy  (Apr 29, 13)
Pollini真的老了,現在連簽名都沒了 XD

Val  (Apr 28, 13)
我聽過借來的 Mutter 卡門幻想曲,現在回想起來,那張CD大概就是我後來不買不聽 Mutter 的契機。我知道很多人認為那張是DG少數的發燒錄音,稱讚小提琴的音色錄得多美多迷人。我聽完之後,覺得那是哪門子小提琴的聲音,要真是拉得出這樣的聲音,要我相信恐龍還沒滅絕或是曾經和人類共存都可以。我知道,我龜毛,先躲起來免得被打。

是的是的,如果還有來者,一定會猛力追上,我自己也已經後悔以前成見太多。

其實經紀公司和音樂家也許是一個扮黑臉一個扮白臉。我見到願意簽名的音樂家大部分親和力很強也都非常友善,唯一例外是 Pollini ,沒什麼笑容,不寒暄,而且事先宣布只簽唱片不簽節目單,不握手,不照相,每人一張,童叟無欺。

(Apr 28, 13)
Perlman 有一次在台灣的音樂會後簽名
不知他是累了還是煩了
到後來他是把簽名丟回給聽眾
讓我對他的印象很差
大多數的音樂家都很客氣很和善
反而是經紀公司的人跩到不行
真是奇怪?

suzy  (Apr 27, 13)
我個人對穆特還蠻有好感的.

音樂之外,光就個人親合度來講她就非常讓我佩服了. 我們在美國的第一場音樂會就是她的,會後簽名,她一一問觀眾的名字,簽在CD上. 不少人(包含我們)要求合影,她還會問滿意否才輪到下一個觀眾. 音樂會完都已經晚上10點,她還有這種耐心,真的讓我很佩服.

orangebach  (Apr 27, 13)
C'est la vie
C'est la vie.

了解所謂「資源排擠效應」,有趣的是為何總會排擠掉慕特呢?或許並非因為單純認為她會經常來。

我其實有慕特的錄音也只有一張,就是應該是它最暢銷的卡門幻想曲的那張唱片,這張真的很好聽。

慕特是屬於非常大派的音樂演奏者,加上她極熟稔舞台表現,可以說是少數沒有甚麼藝術家氣息的演奏者。除了拉琴時表情專注和琴音的詮釋展現她的專業之外,她簡直像Tom Cruise般地高配合度。是不是因為如此而產生商業化或媚俗的印象,不得而知,就我自己而言,她是目前極少數拉琴穩定性高、力道飽滿,而且沒有過度肢體語言以致對音樂會造成干擾會的小提琴獨奏家,光這兩點,我便覺得聽她音樂會值回票價。

沒關係,反正逝者已矣,來者可追,下次去聽就好。

Val  (Apr 26, 13)
其實我沒有確實證據但似乎曾經看過這種說法,Solti 錄的指環使 Decca 元氣大傷,這很可能是真的,因為當時的錄音方法不是在現場順便收錄,而是專程找了一大票應該是當時最強的聲樂家在錄音室錄的。Solti 錄音應該也是相當龜毛,時間拖了很長,耗費的成本應該讓人頭皮發麻。而90年代初錄的 R Strauss 沒有影子的女人我印象裡是花了兩三年才錄完,我好像在哪兒看到過說那是史上成本最高的歌劇錄音。有沒有拖垮 Decca ,只要簡單調查一下自己認識的人有誰買了 Solti 的指環或是無影女人,或任何一齣 R Strauss 的歌劇,就可以大概知道 Decca 的投資報酬率。

Thielemann 除了無影女人之外其他歌劇的影音我都沒看過,所以不能妄論,但我真的懷疑這年頭誰還在聽歌劇又有誰還在花錢買新歌劇影音,純粹從商業觀點來看,我認為出版商必然大賠。不過所謂實況錄音其實也就是摸魚兼洗褲(是這麼說的嗎?),反正沒人錄音也是要演出的,錢都花下去了,對唱片公司應該也就是多一點分攤演出以及宣傳行銷的成本。

以我聽到的 Brahms 來說,Thielemann 的速度轉換的確是有點無厘頭,也有人用暈車來形容。

Val  (Apr 26, 13)
To OB:

直到這一季為止 Mutter 幾乎每年都來DC,而我每次都因為資源排擠效應,想說反正下一季也有,明年再說。結果這回看了下一季的節目似乎沒有 Mutter ,後悔也來不及了。下次再看到有她的音樂會我一定會第一時間就定下。我覺得她的照片很美,但不知為了什麼成見,幾乎沒買過她的唱片。

順便分享一個小八卦。星期三去聽 Kissin 的音樂會,會後有簽名活動,在排隊的時候我覺得我「似乎」看到 Midori ,那位身高和外貌應該和 Midori 完全一樣的女子跟著兩個大概十歲出頭應該是她兒子的小孩,和一位看來應該是她先生的西方男子。但因為我認人的眼力實在太差,未敢冒昧。我後來查了下音樂會時間表,這個周末 Midori 會在 Baltimore 和 DC 與 Baltimore Symphony Orchestra 合作演出 Bartok Concerto #2,所以我看到的女子極有可能真的是 Midori 。但似乎在排隊的其他人也沒認出是她,包括我後面一大群吱吱喳喳的日本女生。我在想如果是她的話,像她這樣的音樂家去聽另一位音樂家的音樂會又帶著家人去要簽名,那景象應該很有趣。

(Apr 26, 13)
"像當年的Solti一般成為拖垮唱片公司的台柱", 有八卦嗎? Solti唱片賣的是沒Karajan好,可是會這麼慘嗎?

稍微google一下,意外的發現這是在2011就完成的實況錄音,原來還有錄影,但演到一半時被cut了,完成後想發行,謠傳一開始還被Welser-Most否決. Thielemann也在去年公開表達不滿,最後得以在今年發行.看起來像是先錄好再找買主,有點奇怪就是. 謠言是說Welser-Most想自己錄指環,所以把Thielemann的擋下來,但我覺得這說不過去,Welser-Most得罪了VPO也沒甚麼好處,搞不好還先被一腳踢出去.而且EMI自己都倒台了,靠老本賺錢,還有這個錢幫你燒一套指環嗎?

Youtube有一個Thielemann的Bruckner第八,我猜是 Profil的 official recording,前兩樂章聽來不太習慣,不知是不是他速度轉換有點極端,覺得音樂有卡到的感覺,不過有些段落倒是演的蠻美的.

orangebach  (Apr 26, 13)
問題是問你覺得他「該不該」去,又不是問「會不會」去~~~~你要問我會不會,我當然也會說不會。至於該不該,當然應該。

四十多歲以後身材好的,我覺得慕特很棒,兼具知性和感性,以及身材,有機會的話,就麻煩你撥冗移駕參觀一下。

米多莉我也覺得她現在氣質很好,只是很久沒有聽她拉琴了,不知她現在表現如何。

Val  (Apr 25, 13)
關於「德國希望」,我突然想到2000年初的往事。那時2000年的波爾多葡萄酒剛釀好,進行筒邊試飲後廣受業界好評,再加上年份意義特殊,期貨開賣後價格創下歷史新高,評論者也多半認為這是世紀佳釀年份。因為太受歡迎,期貨價格已經遠超過先前公認佳釀年份的成熟美酒,比如像95, 90, 89。我是那種保守而且自認理性的人,認為這完全不合邏輯,於是放棄千禧年波爾多,改而採買90和89的 first growth 。也許現在還難以論斷優劣成敗,但至少我已經確定的是我花了比較少的錢,並且喝到相當出色的美酒,而我並不太關心我錯過了什麼。

以一種相當隱誨的比喻,Thielemann 就像2000年的波爾多,卡拉揚也許像90年,Bohm也許像89年,Kleiber也許像好年份的Sauternes 。

看來DG是卯起來在力捧Thielemann和Dudamel,接下來如果幫Dudamel出個馬勒全集或是幫Thielemann出個幾齣R Strauss的歌劇大概都不算太意外。酸葡萄的話我就不多說了,我是很好奇Thielemann會不會像當年的Solti一般成為拖垮唱片公司的台柱。這年頭有多少人會去買整套的指環唱片?而我們還需要更多一套指環嗎?

這些新出版品裡我最有興趣的是 Ariadne auf Naxos ,但我同樣對於導演和布景服裝時代設定有極大的疑慮。另外我對 Fleming 唱 Ariadne 也有極大的問號,基於我的成見,我認為只有身材像電冰箱的女高音才唱得動這角色,Fleming 有她吸引人之處,但我懷疑會音量太小而且下盤不穩。此外這齣歌劇說不定比Strauss其他出名歌劇更殺,除了需要三個特質完全不同而又難唱的女高音之外,唱 Nymph 的那三個女角,尤其是 Echo ,戲份多而且非常重要,對我來說會影響整齣歌劇的聽感和成敗。要到哪兒找到這麼多出色的聲樂家共襄盛舉,這是21世紀的現代我無法想像的難題。

古典音樂的市場已經是這麼小了,被出版商這麼一搞,排擠效應發揮之後,我們豈不是更聽不到其他的聲音了。但我不在乎,我最近狂買的好像都是古代的錄音。

Val  (Apr 25, 13)
To OB:

我的座位太遠,加上近年來老眼昏花,所以看不太清楚Batiashvili的容貌,但身材是很好的。她拉琴動作也很大,激動處常常會幾乎半蹲下去然後伸展腰支,再加上和指揮眉來眼去,偶爾會讓我有不太正經的想像。

索興繼續說些沒格調的話。其實以我的主觀審美觀點,我並不覺得Batia很漂亮,她的輪廓殺氣太重了點,我女兒以前的一個提琴老師是東歐人,和她外貌神似,不過笑起來很甜就是了。我自認我的品味奇特,我看過的女性小提琴家之中,覺得最美的是 Hilary Hahn 和 Midori ,因為她們有種特別的知性美。Midori 現在比年輕時更有魅力,而且身材保持得非常好,比較起來一般西方女性四十多歲以後身材幾乎都不能看。

上回看到 Alina Ibragimova 的本尊,覺得她雖然算是很漂亮,但我猜她四五十歲時身材應該不能見人,讓我立刻聯想到我女兒現在的提琴老師,一個四五十歲的俄羅斯人。

Steinbacher 的照片差異很大,有些看起來像東方人,有些卻完全像西方人。她身材也相當好,但那天我很專心在聽音樂,沒多注意其他。

我大概算是喜歡Brahms,他的協奏曲交響曲我聽過的還算不少,不喜歡的雖多,喜歡的數起來也不少,交響曲印象比較深的有 Barbirolli, Bohm, Celibidache, Kleiber, Wand,應該不算太偏食。我覺得吸引我的演奏需要一些特質,太沉悶固然不對,也不能太flashy,像這次聽到的 Thielemann 。感覺上應該要有欲語還休的餘韻,像一個木訥寡言的人抓到機會傾訴衷曲,但把話簡單說完之後立刻飄然而去,不死纏爛打。動人的Brahms的確不能多聽,而且多半也不會因為聽者想主動親近就會進入狀況,也是需要時機和緣份,無法強求,但是毫無感應也未必是壞事。

最後,哈哈,我猜你不了解 Pollini ,雖然說我也不能說我了解。他是我唯一見到辦了簽名會而卻把所有的規定講得一清二楚並且毫不妥協的人。像他那種律己和律人同樣嚴格的人,我猜是不會因為好玩而出軌,否則他早該擴張他的演奏曲目,出個 Rach 4 之類的唱片。

(Apr 24, 13)
Thielemann的Wagner新指環全集係金ㄟ!
Thielemann/Wiener Staatsoper/Gould/Watson/Meier/Owst et al.
http://www.amazon.de/Ring-Nibelungen-Thielemann-Christian/dp/B00CDZM4QS/ref=sr_1_1?s=music&ie=UTF8&qid=1366831604&sr=1-1&keywords=thielemann
DG對他還真的是捧在手心裡
看Thielemann會不會成為史上首位指環全集錄三次的人

(Apr 24, 13)
不是你的問題太沒格調所以打完出現甚麼microsoft error
而是Bill Gates太沒良心東西還沒做好就拿出來賣錢
顧客花了錢還要替他擦屁股

Brahms的音樂的確是不容易親近
我花了很長時間才開始有一點進入的感覺
還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

(Apr 24, 13)
今年夏天就看Thielemann獨領風騷了

Blue-ray & DVD:
R. Strauss: Ariadne Auf Naxos (Fleming, Staatskapelle Dresden, DECCA)
Wagner: Parsifal (Live from Salzburg Easter Festival 2013, Staatskapelle Dresden, DG)

CD:
Busoni: Nocturne Symphony (Staatskapelle Dresden, Profil)
Wagner: Complete Ring Cycle (????, released in June per DG website)

DG website沒提到任何Ring cycle的細節
Thielemann前幾年才在Opus Arts出了一套實況的Ring cycle
有可能這麼快又重錄嗎?

orangebach  (Apr 24, 13)
可能我的問題太沒格調所以打完出現甚麼microsoft error,就掰掰了。

我說,Batiashivili的照片看起來很漂亮,本人也一樣漂亮嗎?

Steinbach本人比照片樸素許多,她看起來非常投入於她的琴藝勝過外表。兩年前我也聽過她拉貝多芬小提琴協奏曲,她拉得額頭、上臂青筋微爆,震得髮絲滑落,真是很激動啊。

其次提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我覺得這首是四大?五大?小提琴協奏曲裡面最困難的一首,並不是表面張力的難,而是要具備某種底蘊去支撐那些百轉千迴,否則的確很容易分心。

布拉姆斯很容易不走進音樂廳,就算進來了你也未必會動心;真的是非常困難的曲目。布拉姆斯絕對不會主動親近你,而你去親近他也未必得其門而入,有時後不免產生入迷宮處處碰壁的感覺。但是動人的布拉姆斯呢,又不適合聽太多,聽多傷神,真是兩難。

最後回答問題。

我覺得波里尼應該去。人生嘛,都這把年紀,好玩嘛,偶爾出出軌也是種體驗。而且說不定高中團因為他卯起來練習,現場有超水準演出也不一定。凡事都有可能。

orangebach  (Apr 24, 13)
我剛留了言結果掰掰了....
test test test

Val  (Apr 23, 13)
我看了幾個Thielemann這次美國巡迴其他大都市的樂評,似乎絕大多數都是佳評如潮,只有 Washington Post 的評論和我的感覺接近。另外一點很有趣的地方是大家的寫法似乎都著重在 Dresden Staatskapelle 的悠久歷史與厚實音色,Thielemann之於德國音樂的權威性,Batiashvili那把琴和Joachim及Brahms的淵源,以及Busoni的裝飾奏。大家看法寫法的雷同性之高,不免讓人有陰謀論的揣測。我絕對認為樂團指揮獨奏都是非常優秀的音樂家而這天的音樂會用再嚴酷的標準都不能說失敗,但我是抱著極高的期望而去,而以我聽來實在是有更完美的可能性,大部分的樂評似乎是溢美了些。

當然每個人的感受差異很大,Chicago的樂評以及讀者留言有很多人說這是近年聽到最好的音樂會,而 Washington Post 的樂評立刻出現兩則留言表達對不正面評價的不滿之意。我只是寫下我個人的聽感,儘量讓文字符合我自己的感受,不管我的意見是站在多數方或是少數方。

其實有點可惜我們這兒只得到一場音樂會,如果像紐約那樣有兩場的話我會優先考慮 Bruckner #8 或是兩場都聽。對我來說,Brahms #4 也許太難以取悅。我聽過若干次現場包括 Abbado 90年代指揮 BPO ,也是覺得有所缺憾。

(Apr 23, 13)
這是New York Times的樂評
http://www.nytimes.com/2013/04/23/arts/music/staatskapelle-dresden-at-carnegie-hall.html?_r=1&

那場Brahms的樂評寫跟沒寫一樣,
就像你說的布拉姆斯"也許在門外張望了一下,然後走了"
小提琴協奏曲稍微提了一下Batiashvili用了Busoni的cadenza
第四號交響曲提都沒提,顯然布拉姆斯連路過都沒有
布拉姆斯應該不是Thielemann的拿手戲

布魯克納第八好像是他在德勒斯登的開幕音樂會曲目
BPO的digital concert hall好像有他指揮的布魯克納第八

我買了那張blue-ray,但一直沒時間看,看來可以不用急著看了.

  加入討論留言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All Rights Reserved TravelerEdge.com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