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行腳
  
  
 • 網站導覽
 • 旅人群像
 • 旅人行腳   首頁
 • 旅人的台北印象
 • 旅行行程規劃幫手
 • 行李檢查清單
死谷 (Death Valley National Park)

死谷 (Death Valley National Park)

 • 留言討論區
 - 吃吃喝喝的討論
 - 網站技術討論
   新留言:(12/08 以後)
懷恩堂週五音樂會 8/9/2024 王傑 中提琴  (12/20)
總計 來訪人次
瓦哈拉的塗鴉簿  後知候覺聽SHM-CD  (Apr 7, 13)

自從80年代CD格式被Sony和Philips聯手壟斷(我的意思是投資開發之後獨占權利)之後,這個取代LP的新科技始終毀譽參半。如果要摸著所剩無幾的良心說話,我是覺得大約2000年以前覺得CD難聽比不上LP,主要原因是當時的CD唱盤的品質不佳。所有的數位科技全和微處理器的運算速度,記憶體的製造成本,軟體技術與演算法的創新,以及科技業者的良心(我的意思是對完美與馬馬虎虎的定義以及對成本與品質的平衡之間的取捨)有著不可切割的關係,這點不需要是IT產業相關人士,任何人只要想想自己在80, 90, 00, 10這幾個不同年代所使用的個人電腦(我的意思是你現在用的電話)以及取得價格,大概就可以類比想像這些年技術的進步。大概從mp3開始受到歡迎之後,音樂娛樂產業開始意識到市場區隔的重要性,於是在CD之外有兩種不同走向,一個是儘量用最小的儲存需求來取得一種畫虎類犬(我的意思是對於從沒看過老虎的人反而狗是一種比較容易了解與接受的概念)的近似值以追求方便性,另一種則是透過梯次性緩慢提高聲音品質並針對所有已出櫃或是潛在但隱形或是根本就不存在卻握有發言權影響力的消費者來壓榨出所有可能的剩餘價值。MP3這種東西,因為和我的專長與工作沒有利害關係,所以我對它的評價是非常適合拿來儲存政治人物的談話演說,像是國情咨文或是十六字箴言之類的。當然如果政治人物唱歌或是演奏樂器什麼的,這種格式應該也非常堪用。而第二類的產品,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完美品質,只有完美的profit margin。這些年來,先是有HDCD(被Microsoft買斷之後,前幾年應該已經死絕了,除非你還有少量Reference Recordings的CD並且用Naim的唱盤),XRCD(把原始錄音加料..喔抱歉,我是說把數位訊號做獨家的dithering處理,並且改良製造過程讓某些消費者覺得聽得很爽的產品,同分異構物包括K2CD, XRCD2, XRCD24),後來又有DVD-Audio(前些年已經被Sony的SACD打趴滅絕)以及SACD(Sony為了搞垮DVD-A所推出的策略性產品,在成功完成使命之後Sony自己已經決定不玩了,不料卻有少數小廠繼續擁抱,新片雖少卻不斷,我想Sony一定非常後悔當初授權出去)。這些產品有的是在CD規格之下用變通方法改進音質(像是HDCD和XRCD,以及使用金銀銅鐵或水晶鑽石來製造CD),有些則是揚棄16bit/44.1KHz的限制重新出發,比如像DVD-A和SACD。大家的白皮書或基本理論都能創造出一種似乎是值得信賴的說法,彷彿每個都是救世主降臨解救愛樂者於聲音地獄。就像一般還沒有宗教信仰等待被拯救的羔羊,這些東西我全都拿香拜過。雖然其中有些我覺得有資質成為未來的天堂,可惜現階段傳播福音的手法過於拙劣。

如果純粹從技術規格和理論來看,SACD和高規格數位檔案應該是未來的希望。相對於CD的動態範圍96dB與頻率範圍20Hz - 20kHz,SACD可以達到120dB與2Hz - 100kHz。但我們都知道高性能也要靠人來發揮,就好像給我一輛法拉利去跑山路我說不定還跑不贏一輛Toyota。SACD這個未來希望已經問世十多年,到現在也沒成氣候。大廠心存觀望,不願把手頭庫存舊錄音大量的SACD化,製作成SACD的也處處想辦法留一手,以免做得太完美以後就沒辦法繼續剝消費者的皮。小廠雖然全力投入,製作出的產品也的確音效優異,但是不管是數量還是音樂家的質量都很難和錄音產業的黃金年代比較。我雖然有少量的SACD,但覺得現階段還是想辦法把CD的效果優質化來得實際可行得多。

新一代的音響效果救世主大概以2008年左右出現的SHM-CD為代表,這個新技術與傳統CD唯一的不同,是使用了生產LCD液晶電視屏幕所使用的樹脂材質取代透明塑膠,據稱可以增進雷射讀取的準確度,進而改善音質。這裡是日本官方網站所做的說明:

英文版: What is SHM-CD (Super High Material CD)?

日文版: SHM-CDとは?

SHM-CD剛上市時價格很高貴,早期的那些在美國Amazon上的定價直逼每片百元美金。看了那兩篇不知道算不算是whitepaper的說明,我心裡想你還不如來賣每瓶2.5 oz要價百元美金的SK-II ..喔抱歉,我是說snake oil,用來塗抹在CD表面填補凹凸不平以改進音質,說不定我還比較會相信它的功效。在美國這裡看到論壇上的使用者見證,也多半是譏評如潮。最常見到的批評是CD是數位格式,讀到的資料不是0就是1,所以不會有比較正確的0或1,也不會有比較好聽的0或1。

直到今年年初,拜經濟不景氣以及日幣對美金貶值之賜,我才有機會聽到SHM-CD,也順便對SHM-CD的理論基礎做了一點點研究。最近剛好有另一個和SHM-CD無關但是根據同樣的現象做改進的產品: Parasound Halo CD 1。我沒聽過這台CD機,短期內並沒有打算購買,也無意為它宣傳。但我覺得他們的whitepaper寫得算是不錯,至少感覺上不像是在賣snake oil。而它的機械部分對CD的同一資料區塊會進行至少兩次讀取,比較偵錯後決定是否繼續嘗試重讀,以期保證讀到的資料有很高的正確性,而這一點正好和SHM-CD試圖去改進的地方是一致的。我只覺得很可惜的是Parasound那篇whitepaper沒有包括一般CD播放時資料區塊讀取錯誤而需要重讀的發生次數統計資料,有了這個統計資料,就更能判斷改進資料讀取正確度在理論上可能產生的效果。

如果音樂CD和電腦資料儲存CD的格式和運作原理完全相同,那麼在理論上SHM-CD和Parasound Halo CD 1都會完全沒有效果,因為除非CD本身嚴重損毀,讀取資料只存在能不能讀得到的問題,一旦能讀,就不應該有正確不正確的問題。那麼音樂(Compact Disc Digital Audio)和電腦資料(CD-ROM)格式到底是不是相同?這個答案可能會讓很多人驚訝,它們是不太一樣的。音樂CD雖然包括了少量的偵錯復原資料,但從來就沒被設計成要保證資料百分之百被正確讀取,當錯誤發生時是允許,並且也被預期,去使用插值法來修補錯誤的位元。在另一方面,CD-ROM為了保障資料讀取的正確,使用比較大的空間來儲存偵錯復原資料,因此犧牲掉一些可使用的空間。一個標準規格的CD總共有333,000個資料區塊,每個資料區塊可以存放2,352位元的音樂,或是2,048位元的資料,差別大約是14.8%。

根據這些,我認為SHM-CD的基本教義是可以成立,但是理論上的聲音改進效果難以被量化討論。首先是無法提出正常製造的CD在一般市面的CD Player上播放時,錯誤讀取位元數的平均值以及佔整張音樂CD總位元數的比例。其次則是錯誤位元對聲音的負面影響無法明確定義,因為這還牽涉到原始CD本身的音樂類型,錄音技術與效果,所使用音響硬體的特性質量,鑑聽空間的聲音特質,以及鑑聽者或測量器材的敏感度。所以理論歸理論,每個人試用之後的實際效果都不盡相同。這個現象在音響上很尋常,玄妙程度很類似於宗教信仰。

日本的貨幣政策會造成什麼後果現在還難以預料,但現在立即可見的效果是日幣計價的日貨突然間變得像是在跳樓大拍賣一般。SHM-CD雖然還是稍貴,但價格和美國正價版CD已經差不了多少。一般的愛樂者,如果在乎自己所聽到的音質,並且真的能分辨出不同國家CD壓片的音質差異,也聽得出不同訊號線喇叭線甚至電源線的差別,有機會也許該去試試SHM-CD。以我的經驗,我覺得SHM-CD帶來一些微妙但是可以感覺得到的改進,頻率響應變得似乎比較平衡,音壓略大時聽起來比較不像一般CD會有不舒服的突刺感,低頻也比較飽滿(但我懷疑這是因為數位母帶用OIBP重新製版所造成的效果)。比較起來,我以前聽金CD銀CD時並沒有明顯改進的感覺。

日本其他廠牌這幾年所推出的產品,像是HQCD和Blu-Spec CD,也都是根據類似原理。這其中我對Blu-Spec毫無興趣,原因不光是我對Sony有強大的成見,也是因為Sony這幾個月推出了他們宣稱更新更好的Blu-Spec 2 CD,這要叫那些當初相信Blue-Spec一代的忠實消費者情何以堪啊!

哪些舊錄音是你最希望看到發行SHM-CD的?或這麼問,如果花費$20美元左右的代價能讓你喜愛的舊CD得到明顯的音質改進,哪些唱片是你會想要去升級改造的?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加入討論留言
留言討論區

Val  (Oct 8, 16)
那兩篇 SHM-CD 的日本網站連結已經改成宣傳其他健康食品,不知道是不是意味著 SHM-CD 已經不需要宣傳了。我印象裡以前看那篇介紹時,他們的確是宣稱能改善讀取的正確率。原理上這和金銀CD,或是以前在CD邊緣用螢光筆塗色是類似,都是企圖藉由增進雷射頭讀資料的效率與正確性來改善音質。至於提高資料讀取效率與正確性是不是真的能改進音質,那是另一個討論範圍。同樣的,Parasound Halo CD1 的理論基礎也是改進讀取的正確性,至於實際音質改進與否或是其他元件的品質特性影響,也是另一個討論範圍。至於對 jitter 的影響,我沒去研究過不敢太嘴硬,但那部分應該是在取樣頻率,主時鐘控管,以及數位資料傳輸時產生的問題,材質與讀取正確性對 jitter 的影響應該有限。

音響的世界好像就是充滿各種妥協而不存在一個理想的標準解決方法。CD 原本是想要解決 LP 的問題,但是到後來CD本身的問題,似乎剛好是可以用LP來解決的。

話說從寫這篇時到現在,我聽音樂的手段也有一些改變,現在不太常用CD,常聽的都已經數位化用電腦和DAC來播放。真的要說音質改進或是使用方便性嘛,其實難講。對 SHM-CD 的看法也有些改變,偶爾還是會去HMV日本網站買,但目的倒不盡然是音質,反倒是音樂本身。很多80年代數位化的CD絕版後就沒再版,要聽就只能去找二手CD,而因為材質與製造的問題,很多80年代的老CD會有很多讀取錯誤。日本再版的 SHM-CD 剛好填補了這個市場需求,而且現在的美金價格算是很合理。

在華文網頁的古典音樂討論上宣稱自己聽卡拉揚好像是一種反社會的行為,但是真的拜 SHM-CD 之賜,我才有機會聽到很多在年輕時「不屑」去買去聽的卡拉揚錄音。

johnny  (Oct 7, 16)
SHM-CD不是靠改善讀取正確率來改進音質。任何企圖在機械(如Pionner倒置式機構、Teac機構)或介質上改善的做法都是為了要減少CD decoder IC中PLL對jitter的影響,也因此Parasound的Halo CD1根本搞錯方向,除了用交換式電源不說,還塞了一台超級雜訊源(PC)在裡面,會有好聲那還真的是奇了。要根本排除這類林林種種的問題就是用記憶卡撥放,不過這部分還需要改進許多地方才行,不是單用記憶卡就能勝過CD機。

suzy  (Apr 10, 13)
哈哈! 你應該記得你自己說過的: 你對勸敗有過度的熱心

我對購物其實沒有熱情,唯一有的剛好是CD. 所以囉~ 不過還好之前那幾套, 還沒在我收藏的清單裡,不然很可怕啊

Val  (Apr 9, 13)
為什麼還好不是?莫非是我勸敗太有效果了?

suzy  (Apr 8, 13)
只看標題的時候,以為和前一篇一樣又是勸敗文XD
(還好不是)

  加入討論留言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All Rights Reserved TravelerEdge.com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