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瓦哈拉的塗鴉簿 Radu Lupu, January 27, 2010 (Jan 30, 10) | | | | Radu Lupu, piano Janáček In the Mist Beethoven Sonata No. 23 in F minor, Op. 57 "Appassionata" Schubert Sonata in A Major, D.959 Strathmore Music Center 很少看到Lupu的音樂會,獨奏更是少見。在這個大師逐漸凋零的年代,有機會聽當然該去。 我不知道楊納傑克的名氣有多大(或多小),我原先就聽過一些他的鋼琴小品,非常悅耳動聽。事實上如果把錄音裏鋼琴的低頻去掉一些,你會以為你在聽George Winston。In the Mist一共有四段短曲,每一段都像是在寫某種心緒的變化,但是沒有大悲大喜的激蕩。很好聽,但是聽完後沒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Lupu的Appassionata很不一樣,他的整體節奏極端緩慢,我覺得他是徹底放棄速度,而希望把每段樂句修飾清楚,並且做出主聲部以外的線條。我在他的演奏裏聽到一些以前從沒注意到的內聲部的線條,也發現一些以前沒注意到的細節。但這是不是正確的演奏,我想就見仁見智,至少我猜貝多芬的原意不是如此。Lupu在某些段落有做出很大幅度的動態,是有火花的熱情,只是速度和我聽過的相去太遠。我不認為這是”決定版”的演奏,但是很值得一聽。 我對下半場的Schubert原本就有很高的期待,而Lupu的演奏還超過的期望。Schubert的鋼琴奏鳴曲是很難搞的東西,尤其是規模巨大的那幾首。它們的結構雖然很大,但是並沒有那麼充實的內容去填滿,所以要靠演奏者。村上春樹在”海邊的卡夫卡”說得很傳神,完全照譜演奏太平淡乏味,但是加進太多的彈性速度或是動態幅度又變得不是舒伯特。Lupu的演奏從頭到尾緊抓住我的心,而且沒有加入非舒伯特的成份。 我覺得舒伯特的鋼琴音樂裏不應該有太多”感染力”,也不應該讓人感動到難以自已。我雖然喜歡Richter的舒伯特,但是我覺得那有些太過,其實不應該是舒伯特的氣質。但是缺乏感染力的音樂又讓人難以投入,最後覺得平凡無趣。大部分的演奏者只能在這兩者之間拿捏,而要在結構有點鬆散的音樂裏表現出深度,其實是很不簡單的工作。 也許是音樂本身的性格,Lupu的D959沒有故做深沉,也不顧影自憐。並不是明朗的愉快,也不是陰沉的愁緒,像是四五十歲的人回憶年少時代,有些許遺憾,但是開懷多些。過去的得意失意都已雲淡風輕,卻又彷如昨日。 Lupu最後彈了一首Brahms當encore曲,深情而內斂。 聽音樂會的時候我特別注意Lupu左手的聲音,回家後好奇去查證,果然他慣用左手。 | |
|
|
|
瓦哈拉首頁
|
前一則
|
後一則
|
|
|
| | | | 留言討論區 | | 加入討論留言 | |
| | suzy (Mar 22, 11) | | 沒看過1Q84,(奇怪的是?)也沒有想看
借到這張CD純粹是好奇,剛好圖書館裡有,借來算是開發新領域用. 後來才發現另一個樂友提到過他的這首on an overgrown path
除了借來的CD,最近慢慢消化布蘭德爾的貝多芬鋼琴全集中,可能還要一陣子才能再買新CD啦 | |
| | Val (Mar 21, 11) | | 楊納傑克的音樂算很容易接受,有很多短而好聽的鋼琴曲,拜村上春樹1Q84之賜,大概有不少人跑去聽他的小交響曲。不知為何我覺得他的音樂挺像new age音樂,清新悅耳但沒留下太深的感覺。 | |
| | suzy (Mar 20, 11) | | 這次借回來的CD之一是楊納傑克的作品,我發現我相當作可以接受的比較現代的古典樂作品 這幾首分別是Suite for string, On an overgrown path, Idyll for string orchestra | |
| | suzy (Sep 27, 10) | | 我想到之前討論德布希的前奏曲時瓦哈拉也提到Gieseking的德布西,LP版比CD版自然許多.
所以我來大膽且不負責任的猜測: 法國樂派對夢幻音色的要求,或說需要比較多泛音(或殘響)的樂派,可能LP的音效會比較自然而不失真. 也或許法國音樂要在教堂這類殘響過大的地方錄製,以便有Fourier的巴赫無伴奏大提琴那一套的效果. :P
從兩位的回應中受惠許多. 照慣例我把它們編輯了一下收錄在我的部落格. 當然我刪去一些和box set, starker等比較不相關的對話, 也加進一些個人看法. 多謝! | |
| | Val (Sep 23, 10) | | Again, 我不是錄音專家,以下所說的只是根據自己所知。
從錄音到製成媒體的過程應該是分成三段:
1. 母帶:從錄音室收音到麥克風,放大訊號,儲存至母帶媒體。
2. 混音後製:把多個麥克風錄成的母帶平衡混音成兩聲道立體聲(或是其他規格像四聲道或5.1聲道),儲存至混音母帶。
3. 媒體製作:把混音母帶的訊號downgrade到標準格式如CD, DVD或LP。
CD上有個legacy的規格標示:三個A或D英文字母的混合,就是用來表明這三個階段分別用的是類比(A)還是數位(D),而因為是CD,所以最後一個一定是D,新CD都是DDD,表示從原始母帶開始就是數位,老錄音轉的CD則是AAD或ADD。
古時候的母帶是用磁帶,頻寬與動態都有限制,而且磁帶保存困難與每次使用後必然有品質衰減,其實是很糟糕的媒體。現代的數位母帶,先不論麥克風與擴大機的品質進步,在規格上就勝過磁帶,而且錄下的訊號絕不會衰減變質。在這個階段不用顧慮消費者格式,所以可以儘量用overkill的高bit數與取樣頻率來達到最佳效果。
我們的討論如果是現代的全新錄音,LP是完全沒辦法和CD相比的,因為前兩階段都是數位資料處理,所以最後的LP最多也只能達到和CD差不多,而因為LP本身的先天缺陷,所以不可能勝過CD。以這種新錄音,如果有人還是喜歡LP,那可能是因為他自己的LP系統比CD系統來得好聽(或昂貴),總之這是個體差異。
現在我們把討論限制在60到80年代間的老錄音,這些錄音只有類比母帶,所以第一階段一定是"A"。我們先假設母帶沒有受損而且效果與當年製作LP時差不多。接下來兩個階段包括了類比轉數位與數位訊號處理,這都需要強大的電腦軟硬體才做得好。只要想想十幾二十年前的電腦價格,運算速度與硬碟大小,就可以想得到當時做數位訊號處理當然效果不佳,因為有compromise,所以才會有某些音樂比較ok某些比較糟的差別。這種因為樂器造成的差異在新製版(重新做第二三階段)的CD上應該會逐漸變小。
到目前為止說的都是在唱片公司裏發生的事,而比較CD與LP的差別,真正算數的是在自己的音響上所聽到的。
在我的經驗裏,低價位的系統重播時,LP的頻率響應比較不正確,樂器的音色會不正常,解析度比較低,高低頻會被過度衰減使得中頻特別突出,有人可能會把這種聲音稱為溫暖。而CD聽起來清楚得多,頻率響應與音色比較對,解析度高,但是聽起來比較尖銳刺耳,尤其是高頻,聽久會很累。
如果升級到中高價位的系統,花在類比系統上的錢回報會比較高。大約十年前我的經驗是類比系統(唱盤唱臂唱頭加上phono pre-amp)可以輕鬆打敗比它貴兩三倍以內的數位系統(單機CDP或是分離的DAC)。這些年數位系統進步頗大,以類似音質來說,數位與類比的價差已經很接近,我已經不會因為音質而選擇聽LP了。 | |
| | Suzy (Sep 22, 10) | | 講到這,我突然想到交響情人夢裡有一集,野田妹在教堂彈鋼琴時,千秋的OS是: 那傢伙什麼時候已經彈的這麼好了!連教堂的回音(殘音)都考慮到了
又,之前聽過兩個版本的(其實還有一個,但現在連結以被移除)的「快樂島(L'isle joyeuse)」: 玻里尼(義)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lGFfjY_vrY) 霍洛維茲(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eBZT5_iEeA)
我覺得玻里尼的版本比較好,有夢幻的感覺,霍洛維茲的太過crispy一點,不知道是踏板運用與觸鍵技巧,抑或是錄音關係?
如果從這來講,似乎注重經營夢幻或色彩的法國派音樂是不是會比較適合類比(LP)勝於數位(CD)? 兩位有什麼看法嗎? | |
| | suzy (Sep 22, 10) | | 我來貢獻一下我的two cents...
瓦哈啦其實講到兩種, organ(風琴) vs. pipe organ (管風琴).前者是腳踏鼓風,吹動簧片進而發聲,後者通常是利用銅製或是木製音管發音. 大致上可以對應到Deadlocpcp說的flue pipe與reed pipe.
除了知道它們的音高是根據管長所決定外(像是Miss Congeniality 第一集 Sandra Bullock假扮選美時候的才藝表演,根據杯子裡裝水多少決定音高),我對風琴與管風琴接觸也很少,刻板印象就是把它們和巴洛克音樂與宗教音樂扯上邊. 剛查了一下wiki,管風琴可以從8hz~32768hz,不難想像它音域大對錄音造成的挑戰
從各位的回應我想大概可以歸納出兩點造成CD vs. LP 或說 數位 vs. 類比 合者音效好. 其一是樂器本身發聲的方式, 其二數位對聲音的處理方式. 數位的錄製似乎比較不容易收集到殘響/泛音. 而樂器容易製造泛音否其實跟它的發聲原理有很大的關係
我們上次提到鋼琴與大鍵琴的差異時我也提到一點,鋼琴不容易,故需要靠踏板.弦樂器通常可以用揉弦方式造成, 我猜想因為這個差別,加上數位錄製本身的特性(姑且不說是限制),才會造成瓦哈拉所謂LP聽弦樂曲目特別適合(動聽)的印象. | |
| | Deadlockcp (Sep 21, 10) | | Organ的發聲原理有兩種,一種叫flue pipe,跟笛子的原理較像, 一種叫reed pipe,跟簧管的原理較像。基本上這種有複雜的流體力學的樂器,很多東西並不完全知道。對於其聲音和錄音會有的挑戰和經驗,Val也回應了。
我的音響是非常普通的,手邊的風琴音樂也不常拿來聽,主要還是不喜歡它的音色。 | |
| | Val (Sep 21, 10) | | MP3要做的事就是壓縮資料,而且它是一種lossy compression,也就是壓縮是單向,壓完之後解回來的不是原始資料,頂多只是很像,這與loseless compression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像zip是loseless compression,壓縮後檔案變小但是所有資訊都完整保存,unzip後可以得到原來的資料。
我印象裏flac和ape是loseless compression,也就是說理論上它們和原始CD的quality一樣,我從來沒去比較過,但是以我從ape/flac轉成wav後燒成的CD來聽,它們的確是CD的quality。
MP3的問題就是它壓縮過程中會損失一些東西,在portable音響上這些損失掉的細節本來就聽不出來,所以MP3和CD聽不出差別。但是在比較專業的音響上,損失的細節完全躲不掉。當然,前提是原始的CD錄音中有這些細節,如果是糟糕的錄音的話,原本就不存在的東西,也就無所謂損失。
在我的經驗裏,我覺得大場面的交響樂在MP3上會變得很難聽,樂器遠近的空間感會被完全抹平,聲音的細節會被和諧掉,動態會被極度壓縮。以我對壓縮algorithm的了解,愈是一致平整的訊號壓縮愈有效率,那些變化愈大愈劇烈的訊號壓縮愈沒效率,這一點處理過jpg格式照片的就會知道:顏色與色塊愈少的照片檔案也愈小,照樹葉之類不規則圖案的照片檔案就很大。(BTW,jpg也是一種lossy compression。)而mp3是先指定了bit rate再去做壓縮,所以碰上難壓的資料像交響樂,必然要丟掉許多有用的資料才能壓到指定目標,品質就可想而知了。
我沒聽過那麼多的mp3,不知道除了交響樂之外其他樂器聽起來會如何,但我猜提琴獨奏的差別可能還不像交響樂那麼大。瞬間變化大的音樂應該也會很難聽,像一些打擊樂,大鍵琴可能也是如此。
大部分的流行音樂動態很小,樂器簡單,錄音混音也不講究空間感與層次,有些甚至直接拿電子音樂來混音,這種就就最適合mp3。又或是只在耳機iPod上聽音樂的,本來就需要縮小動態而且原本就聽不出細節,mp3也是最理想的應用。
對了,資料壓縮與動態壓縮是兩件不同的事,資料壓縮是在儘量保存資訊量的前提下減少對儲存媒體的需求,動態壓縮是把音樂中最小音量加大把最大音量減少,從而拉近大小聲段落間的差距,讓音樂聽起來不會忽大忽小。 | |
| | Deadlockcp (Sep 21, 10) | | mp3 這種audio compression 的東西,因為自己寫程式太遜,沒有修我們研究中心相關的課,所以只了解最淺的道理。
mp3最重要的原理,叫做audio masking。簡單地說,今天我跟妳在講話,如果有個很吵的大卡車經過,會蓋過我們的對話。這種情況下,我們有沒有講話都不重要。mp3就在嘗試將這些資訊移除掉。不同移除的方法我並不清楚,不過跟樂器的性質是有點相關的。
回應Val有關越來越多年輕學生prefer mp3 > 沒失真的聲音,那的確和整個聽音樂的環境和設備有關。我們program的老師每年會做的實驗,可以看以下的文章:
http://radar.oreilly.com/2009/03/the-sizzling-sound-of-music.html | |
| | suzy (Sep 21, 10) | | 言重啦! 沒有攻擊.只是反駁:P
演奏速度慢啊...突然想到阿敘肯納吉有時候會有這種情況. | |
| | Deadlockcp (Sep 21, 10) | | 哈,我就知道我那樣比喻會被攻擊 :p
不過我那時想強調的是他晚期速度上的緩慢,倒對他整體的演奏沒負面的評價。我只是當時一時想不到阿勞以外以演奏極慢而聞名的。要不說是Sinopoli的指揮好了 XD
不過要澄清的,是他們兩人雖慢,卻不見得無趣。但早期巴洛克音樂的一些錄音,又慢又無趣,不能do the music justice.... | |
| | suzy (Sep 21, 10) | | 我再來發問一下:
如果CD和LP的音響效果(指的不是音響本身,是聽起來的效果)和樂器發聲原理有關,(讓人受不暸)的化石mp3又是為什麼讓音樂層次不見呢? 又,mp3失真的程度也跟樂器本身有關嗎? | |
| | suzy (Sep 21, 10) | | 瓦哈拉問為什麼要defend 阿勞? 因為: "Deadlockcp (Sep 18, 10) 要回應Suzy在主頁的留言,但覺得還是回在這兒比較恰當些。
-_- Suzy 跟說我她買到的巴洛克曲子錄音,根本是買到老爺爺/奶奶 版的老古董演奏風格,如果真要比喻,可想像是阿勞的風格,套在剛二戰過後的錄音 "
阿勞老爺爺好歹是連續兩年拿下李斯特鋼琴大賽的人. 此外,他雖然年輕時候有炫技大師的享譽,但是中年甚至晚年後,他的演奏變得非常內斂. 我的意思是說,他雖然擁有炫技的演奏能力,但卻不追求炫技. 相對的馬上讓我想到阿格麗希,她雖然也不希望眾人以炫技記住她,但是很無奈的,她對很多曲目的演奏常以速度或是以一些(可能過多)即興取勝,往往給我剛聽完時覺得好爽,但再下一秒就忘記她想傳達什麼,除了炫技之外.
阿,說不講又講了一堆.
網路勸敗以互相陷害為最高準則啊~ :P | |
| | Deadlockcp (Sep 21, 10) | | 錯誤訊息我抄下來了 我發現造成錯誤的地方是我幾個括弧,我去掉之後就okay了。不過訊息如下:
Technical Information (for support personnel)
* Error Type: Microsoft JScript runtime (0x800A139C) Expected ')' in regular expression /USNP/DB/acc_db.inc, line 259 * Browser Type: Mozilla/5.0 (Windows; U; Windows NT 5.1; en-US; rv:1.9.1.11) Gecko/20100701 Firefox/3.5.11 (.NET CLR 3.5.30729)
* Page: POST 5634 bytes to /USNP/DB/feedback.asp
* POST Data: PARK=Valhalla%212078%21&CMT=Starker+%E9%82%A3%E4%B8%80%E5%BC%B5Amazon%E6%B2%92%E6%9C%89clips%EF%BC%8C%E4%B9%9F%E6%B2%92%E6%9C%89%E4%BA%BA%E4%B8%8A%E5%82%B3%E5%88%B0youtube%E4%B8%8A%EF%BC%8C%E4%B8%8D%E . . . | |
| | Deadlockcp (Sep 21, 10) | | Starker的錄音我手邊不多,但有的都算滿意。我印象中最喜歡的是他拉的Brahms的大提琴奏鳴曲。Starker的音很乾淨,抖音用的比較少,其實他的style跟今天古樂演的風格其實有很多地方是吻合的。
這張錄音有些地方詮釋浪漫些,但都在我能接受的範圍裡。其實,他這張拉得非常好,速度的選擇其實算不錯,慢樂稍偏慢(浪漫)一些,快樂章恰當。有些地方,他採比較順的拉法,而我比較偏向斷句更明顯。但他在音色和音量上處理的細膩度非常漂亮,足以彌補我的小偏好。(這也撇開用鋼琴伴奏的問題 ) 我將這個ape檔存在電腦上了,先說聲感謝~~~
有時,古樂演奏方式和現代樂器的差很多,因此我常常得將他們二者分開,以不同的角度去欣賞。一個在大提琴上另一個很好的例子為Du Pre拉的那首Monn協奏曲。
這是youtube上古樂版的: http://www.youtube.com/watch?v=DIC8wKOsOsA
差別還不小,應該要用兩種不同的欣賞角度出發。
如果有興趣聽那一首Vivaldi奏鳴曲的古樂版,跟我說一下,我可以將它上傳到youtube上。不過Starker的拉得真得很好。Starker後來在Indiana任教,而Indiana音樂院有個古樂中心。我不知道Starker對於古樂運動的看法是什麼,不過我覺得他多多少少有點概念,也不斷了解並調整對古樂的表演方式。 | |
| | Deadlockcp (Sep 21, 10) | | Starker 那一張Amazon沒有clips,也沒有人上傳到youtube上,不過我找到網路有人放高音質版供人下載,終於抓下來了。在等待途中,我看到Val發文~~~
Starker這張有許多曲子是原本給小提琴,之後被改編的,不過應該被當作自己的音樂來看待。其中巴哈那一首原本是給古中提琴,只有Boccherini和韋瓦第那一首是原本就給大提琴的。Vivaldi那一首,對於拉大提琴的來說,算是奏鳴曲裡的小名曲。 | |
| | Val (Sep 21, 10) | | 關於organ,我覺得構造看起來像笛子。對於玩音響的人,organ大概是又愛又恨的樂器。
我不是專家,所以這是猜測。我想organ錄音最困難的部分應該是極端的動態與頻寬。它小聲時像耳語嗚咽,大聲時像世界毀滅。我不知道它的頻寬,但我想一定很接近人耳聽力的全部範圍。這樣的東西在錄音時必定會超越器材的極限,所以對錄音師來說,我想大概是如何做取捨讓錄下來的東西重播時不要差太遠。
我算是有一些organ的錄音,我聽過覺得最懾人的是管風琴獨奏的展覽會之畫,與DG的Bernstein Mahler No 2,這兩張我以前都寫過。Bernstein那張馬勒我很幸運買到全新LP,然後在完全不知道它在eBay上的市場行情之前就把它拆來聽了。我覺得其實這張CD和LP一樣好聽,而管風琴的部分可能CD還強一點。當然,這是數位錄音,我想這是兩者這麼接近的主要原因。
聽管風琴唱片最大的問題是在音響,在這裏音質音場定位完全不重要,唯一算數的是擴大機輸出瓦數與喇叭低音單體的尺寸。我的系統並不適合聽這種音樂,但是能感到整個房間與地板都在震動。
很吊詭的是真實的管風琴其實並沒有那麼誇張,我去National Cathedral聽過他們管風琴的recital,也在Kennedy Center聽過聖桑三號與馬勒二號,坐的其實是離管風琴不遠的前排位置,並沒有震撼的感覺。打個比方,很像用八瓦的擴大機所聽到的管風琴錄音:聲音是在,但是沒有能量感。
所以我真不知道我喜歡的到底是想像中的管風琴還是真實的管風琴。 | |
| | Val (Sep 21, 10) | | 寫完發現忘了回答關於大鍵琴的部分。我的大鍵琴獨奏非常少,只有幾張,而且也沒有同樣錄音的CD和LP可供比較。昨晚也拿出來聽了,覺得:的確,難搞。
因為樣本太少,所以我的觀察很可能是個體差異。我覺得大鍵琴聽起來有尖銳刺耳的傾向,這在我那張CD上非常明顯,我需要把音量放低一些,但這樣聽在某些段落又少了些細節。這張CD是一家法國公司出的Couperin幾首組曲,演奏者我現在當然不記得,可能本來就沒名氣。
後來聽Mercury出的Rafael Puyana彈Soler一些曲子的LP,高頻也是比我一般聽的樂器來得高而尖,但這張錄音整體好得多。我注意到汎音比CD聽到的長而明顯,但因為不是同一個錄音所以比較起來沒意義。
不過這張LP真好聽,我都不知道大鍵琴有這麼大的音色變化,而且能做到這麼大的動態。他那首Fandango好聽極了,像好幾種不同樂器的合奏。
經你這麼一提,我覺得的確提琴錄音的tolerance大得多。我想到另一個在CD上很難聽的例子:音樂盒的錄音。因為喜歡音樂盒,我買過好幾張古董音樂盒錄的CD,放出來那聲音簡直不能聽的刺耳。 | |
| | Val (Sep 21, 10) | | 為什麼要defend Arrau?
你那張Starker我沒有,很可能會被你害到..哦不,應該說感謝你的介紹,讓我到amazon去看了..等一下,原來還有其他我沒聽過的Starker CD..
不知該說幸或不幸,Starker的錄音我擁有的LP比CD還多。
現在再跳躍式接回與Deadlockcp的討論。因為我覺得大提琴獨奏也有LP與CD的差異,而大提琴音域應該低得多,所以不應該是CD格式對頻率的限制所造成的差異。我唯一同時擁有LP和CD的大提琴獨奏是Mercury版的Starker巴哈無伴奏,昨晚特地拿出來比較。LP不是原版,是這幾年重新製版做的,我不知和原版有多大差別,但聲音極好。Mercury的CD是90年代出的,據說沒做動態壓縮或其他等化處理,音質應該也是相當好。
比較的結果是我覺得LP比較自然。它保留了比較多的空間訊息,汎音比較長而且明顯,某些轉折時比較小聲的段落也比較清楚。在CD上琴音本身沒有太大差異,但是我提到的那些low-level detail比較不明顯。這張CD其實已經相當令人滿意,只是兩相比較還是有差。
我特地找我女兒來做blind test,他當然不知道我在搞什麼把戲,但每次她說比較喜歡的聲音都是LP。
在我們家的經驗裏,LP和CD的差別是連不愛聽音樂的人隨便聽一下就能辨別。當然,我說的是那些老的類比錄音轉製的CD與原版LP的比較。因為他們對聽音樂沒我那麼大興趣,也不太清楚我到底花了多少錢在這些東西上,所以沒有特別理由favor LP。
因為新的CD能錄出讓我非常impressive的結果,我相信問題的根源不會是CD格式,至少這些限制一定是有辦法work around。但為什麼老錄音出的CD就不行?我想到兩個可能:
一.類比母帶與A to D converter極端不相容:也許是噪訊比過高所以在digital domain需要消雜音以致連音樂訊號也被消去?現代的新數位錄音在一開始就處理掉雜音,母帶已經是數位資料,所以不存在這種問題。
二.AD Converter與其他數位處理技術的進步:最近重新製版出CD的老錄音聽起來比90或80年代好得多。比如90年代初的RCA CD與2000年前後RCA再出的Living Stereo系列CD,即使是同樣的原始錄音,聽來都有非常明顯的差距。
對了,我們是怎麼開始討論LP vs CD這話題的?好像都是因為我說嘴。其實我是很實際的:我喜歡聽LP的原因只是因為它便宜(in my case),而且狀況正常的LP聽起來一般比同樣錄音的CD好,至少差不多好。如果LP每張都要賣到三五十元,我大概只會有興趣買一點點,除非那張LP好到讓我覺得今生僅此一次機會錯過永不再來錢已經不是重點。 | |
| | suzy (Sep 21, 10) | | 我本來想講(defend)一下阿勞的, 不過很久沒聽他的,算了.( 我最先有他的是菲利浦出的蕭邦)
不過這幾天聽Starker 的這張(http://www.amazon.com/STARKER-Boccherini-Vivaldi-Locatelli-Valentini/dp/B0000057MG/ref=sr_1_12?ie=UTF8&s=music&qid=1285080188&sr=1-12) 愛不釋手, 不知兩位有什麼看法? 油騎士對巴洛克音樂甚有研究的Deadlockcp有沒有什麼看法? | |
| | suzy (Sep 21, 10) | | 我怎麼嗅到那一絲絲延續上次鋼琴vs.大鍵琴的討論的味道啊?!:D
那我在延續這方面問問題好了! 那麼風琴呢? 風琴主要是靠鼓風的方式,我猜測他的發聲跟簧管類類似? 不知道兩位對於這類發聲時,錄音要注意的細節有沒有研究? | |
| | Deadlockcp (Sep 20, 10) | | Val, 說到這個,就跟自己研究的題目有點相關。
撥絃(敲)樂器和擦絃樂器的發聲一個很重要的地方在聲音的產生。撥絃和鋼琴的敲擊屬於single excitation,而小提琴是continuous excitation,因為音樂家得不斷拉弓。撥絃樂器的waveform和小提琴是非常不一樣的。如果將時間軸倒過來放,鋼琴和吉他的音色會完全變得不一樣,但continuous excitation的小提琴卻不會差太多,還聽得出來是小提琴。
我研究的是撥絃樂器,所以對小提琴的了解不夠多,但如果真的更多資訊是轉到CD時失去的,那是持續在發聲時就會有的。還有,一般好的小提琴的共振汎音range 是2 - 4 kHz,理論上被CD quality是可以capture的。再高的共振,會有刺耳不舒服的現象。不過這是琴本身。continuous excitation裡如果有低能量的高頻excitation可以增加音色的真實度,我是可以接受的。
還有一個我前一陣子從同學和老師那邊才知道的。就是許多業界在做audio compression listening test時,非常喜歡拿大鍵琴的聲音來做其前的測試。也就是說,音樂壓縮過程中,大鍵琴的tolerance是最低的,最先聽到它的artifact。別的樂器不會那立刻被辯職出來。不知道Val在LP vs CD的經驗中,有沒有這樣的印象? (沒有要推銷我彈的樂器,只不過是巧合 :p ) | |
| | Deadlockcp (Sep 20, 10) | | 我發現最近Suzy和Val大回應都超快的~~~
Anyways... 這是好問題。
大部份西洋古典樂的表演,都是傳承前一代的教學。詮釋方式,總是有前輩們的方法可以參考。通常,這些方法是有合理的依據。要一下完全背離這個演奏的大架構,不是那麼容易。因此,我印象中,在大眾到小通俗的曲目裡,我都是先聽到音樂本身。事後聽到好的錄音,我會覺得是「好音樂的好錄音」。很多剛開始印象不深的音樂,有些事後會產生出熱愛,有些則一直沒感覺。
box set 裡,比較不有名的曲子,通常有原因,使聽過的人,要不是沒什麼深的印象,就是不喜歡。雖然有時有些小曲子會得到我的獨愛,但名曲之所以是名曲總有一些說不出的法則。
人的頭腦喜歡做歸類和預測的活動。一般的給人深刻的音樂,在pattern和surprise中間達到漂亮的平衡。二十,二十一世紀的許多現代樂,因為時常打破一切頭腦對於音樂上的法則,因此一般聽眾很難抓到聽的重點,聽完也是清一色沒感覺。 | |
| | 正在聽Lupu的舒伯特的suzy (Sep 20, 10) | | 我比較偏好Brendel的貝多芬.
box set的CD我也是聽得比較隨便, 甚至有些還沒聽完整盒又買別的.我想這有兩個可能: 一是唱片公司選的不好,二是這些曲目我本來就不特別愛. 因為不特別愛,看到(因為選的不好?)便宜的box set才會考慮. 如果是很愛的曲目通常會買好幾個版本來比較,這時候就不大會注意/考慮到box set了.
兩個因素互相confound的結果我也不知道如果不甚喜愛的曲目,買到不同版本的話,會讓我喜歡上嗎?
話說我ㄧ開始提到我比較不考慮某演奏家全集,因為少有人對所有曲目的解釋都和我的偏好相同. 相對的,倒是有幾位作曲的(幾乎)所有作品都是我可以接受,甚至大部分都蠻喜歡的. 因此才考慮作曲家全集
最後,建立自己CD library的急迫性,現在對我來說可能不是那麼高. 最近花了不少錢買家具,而且還沒買完. 所以還是保守一些好了
ps/上次敗的四張(/set)CD最後一張也收到了! 這樣應該可以再撐一下... | |
| | Val (Sep 20, 10) | | 關於數位音樂,我接下來要寫的大多是根據個人經驗,未必有科學根據或證明,但是我保證我不是在賣snake oil :-)
首先44.1kHz規格的假設是人耳不能聽到超過22kHz的聲音,這應該是不用爭論的事實。但忽略了兩個可能性:
一.雖然不能真正”聽”到,但是人體能感受到頻率範圍以外的訊號,比如像極低頻的共振,但極高頻的訊號我沒有具體的例子。
二.樂器雖然並不被設計成會發出超過22kHz的聲音,但是在自然環境裏會產生超過這個範圍的汎音。
在類比的世界裏超過頻率範圍的訊號會自然衰減,但在數位世界是一刀兩斷。即使音響的頻率響應不到20kHz,那並不代表音響完全不會發出超過20kHz的聲音,而在正確的音響系統上重播,顯然有人能辨別出數位音源的不連續性與現場的差別。
Sony自己其實知道CD格式的問題,後來推的SACD格式就是試圖大大改進CD格式,根據Wiki,SACD的sampling frequency是2822.4kHz,頻率範圍到達50kHz,理論上應該是大大的overkill音響系統與人體感受的極限。據”音響專家”說法,好的SACD聲音遠勝CD,與LP的特質類似但是動態大大超越。
不過SACD應該算已經死了,除了價格之外,CD太普及是主要原因。此外,在一般消費者會用的家用音響上應該是聽不出CD和SACD的差別,而在兩三百元以內的普及型SACD Player上,即使用在品質相當好的音響上,也聽不出CD和SACD的差別(這一點我能證明)。
先離題一下來解釋我對你說的那個mp3 VS CD實驗的看法。我會問的第一個問題是他們用什麼樣的音響系統重播?如果是用隨身聽和一般耳機,我對這結果一點都不意外,甚至mp3比較好聽都不意外,因為重播系統本身就有嚴重缺陷。其實以沒有過度壓縮資料的mp3檔案和CD相比,在正確的音響上它們的差異並沒有那麼戲劇性的大,CD的細節會比較多,空間感或定位會比較好,但是音質音色不應該有那麼大的差別。mp3的損失細節可能剛好符合現代聽音樂的喜好:主題明顯,清楚易懂,有如卡拉揚後來的風格。
再回到主題。
我並不是LP的死硬派,事實上數位技術這幾年進步很多,我聽過一些非常逼近現場的新錄音。有些公司因為LP的流行風,把新錄音拿去出LP。這種的我也有一兩張,我覺得LP不及CD(例子:雨果錄音,黃紅英,初次嘗到寂寞)。所以我應該要把原先的statement說精確一點:針對那些1960到1980年之間的優秀錄音,原版LP的聲音逼近真實的程度勝過2000年以前出的再版CD,而其差異在擦弦樂器上更加明顯。
早期數位錄音與類比轉數位的技術,因為大家相信理論勝過自己的感官,所以並不在乎聽覺範圍之外,或是無法被測量出來的訊號,因此製造出許多糟糕的CD。大約2000年前後大家終於承認CD的缺陷,同時也因為各種用於數位處理的軟硬體價格大幅下滑,所以再版CD有很大的進步。
舉個比較日常的例子:大家都處理過數位照片,如果你用的是photoshop,而要把一張4K x 3K pixels的照片縮小成600 x 400,直接用photoshop的resize,你會發現細節盡失,照片毫無神彩。如果加一點unsharp mask,有些細節會回來,雖然和原始照片還是不同,但感覺接近多了。如果分段縮小照片再逐段使用適量的unsharp,最後的結果也許更理想。音樂的數位化也是同樣道理,沒有標準答案或公式,那些微調的algorithm很像大廚加香料,完全不加難以入口,加太多又原味盡失。
我無法解釋為什麼擦弦樂器在CD上聽起來不夠真實,我的觀察是真實世界的提琴不管在任何場地都會有汎音,這種汎音比撥弦擊弦樂器消散得快,在糟糕的CD轉製上這種泛音幾乎聽不到,但在LP上卻能完整保留。這不但影響真實性還會影響音質,比如很多人覺得Heifetz的音色冷硬,我想都是被RCA 90年代早期的轉製給坑了。當然Heifetz的聲音和Oistrakh不同,怎樣都說不上溫暖,但是在LP上的光澤是CD所完全沒有的。
還有另一個例子:Fournier有張Philips出的巴哈無伴奏,錄音地點是個大教堂,殘響極大極長,以音響效果來說其實是個相當糟糕的錄音,但是有很多人極推崇那套CD,原因竟是錄音好。我的猜測是許多人感覺到一般CD上提琴獨奏的聲音不自然,聽了這張殘響過長的,誤以為那是提琴本身汎音的延伸,或是自動想像提琴在這樣的空間裏就是會有這樣的聲音。也就是說錄音地點音響效果的缺陷反而幫助隱藏了CD本身的問題。 | |
| | Val (Sep 20, 10) | | 我也覺得以前那些正價版一張張買來的CD聽得比較認真,重聽的次數也比較多。因為買多會手軟,所以挑片也比較小心。後來有Columbia House和BMG那種CD club,常有新會員優惠與折扣,成本變低,每張聽得就沒那麼認真。再後來能買到每張一元的LP,常常一次買進好幾十張,就變成買的比聽的多了。不過這真的像圖書館或百科全書,有時碰到關於音樂的討論,常常可以去翻找出相關的音樂來聽。所以對於那些買來只聽過一次的唱片,我倒是沒有任何罪惡感。 | |
| | Deadlockcp (Sep 19, 10) | | 的確,Du Pre的那一套,協奏曲的水準真的不大一致,甚至很草率。但室內樂的表演相當不錯,應該是我最喜歡的部份吧。
我手邊box set不少,是一個建立音樂圖書館的好方法,不過有時box set的CD太多,有時很難一次有耐心和精神將全部的曲子聽完。我大學時買的Haydn String Quartets大全集也還沒真的好好將它全部聽完。不過有聽到的,都是寶,尤其是晚期的那些四重奏~~~
看來,應該好好將每個box set 的cd好好聽熟,說不定是個比較實際的做法。只是常常box set促銷的時候,感覺實際上只有買幾張cd,剩下的是「送」的,因此花錢會不手軟~~~ | |
| | Deadlockcp (Sep 19, 10) | | 嗯,下次出現訊息我會貼上來。那時只先將先原本寫的趕快貼到別處,慢慢一段一段po上去。
請問,絃樂在LP和CD上那麼大的差別是在哪方面上?這是什麼根據?目前在研究所是跟digital audio有關的,不過我是做physical modeling聲音合成,跟一般商業的不大相關,不過聽同學老師們總會提一些,所以很好奇。不知道44.1 kHz fs 的限制耳朵在哪兒聽得出來?再者,其中有多少其他psychoacoustic 的因素。有另一個有名的實驗,是給大學生聽CD audio 跟 壓過的mp3,結果很多大學生都以為mp3 的聲音是原聲。表示,聽音樂的習慣和環境有時會影對聲音的perception。LP和CD的情況,analogue vs digital 的差異很大,所以有很實質上的不同,不過還是想知道。 | |
| | Val (Sep 19, 10) | | 講到這種全集的話題就有點忍不住炫耀收藏...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s全集我最早買的就是Italian Quartet,十張CD分三盒。ABQ的我原來有一兩片,後來看到EMI出紙盒簡裝超低價版才買整套。差不多同時期還買了Philips出的簡裝版Violin Sonatas Oistrakh / Oborin。Italian Quartet的四重奏全集我後來碰上LP盒裝,只花了$10。不是我又要說嘴,弦樂的錄音在LP上和在CD上聽起來有天地般的差距,這是為什麼無伴奏小提琴或大提琴的LP往往會賣到天價。
Colin Davis的Sibelius Symphonies全集我也有,Philips板,也是LP。比起其他的演奏,Colin Davis的好像比較沒有特殊癖性。我覺得應該要從這一套開始聽起,可惜我二號先聽了Barbirolli,五號先聽了Kondrashin,此後這兩首聽其他演奏都覺得少了一味。我也有Ashkenazy全集的LP,有點拖拉,像他彈的Rachmaninoff Concerto。Maazel的我挑不出具體的毛病,但就是沒感覺。我一直很好奇他為什麼會去和VPO錄了這個全集。
Mahler的交響曲也不該從癖性特殊的演奏聽起,我聽了Bernstein DG版之後從此覺得其他演奏都太淡,我想這套最好不要當做第一套馬勒,這也是個邪派高手。Tennstedt的LPO版我覺得似乎太平穩,不過我很喜歡八號,也算是無特殊癖性的標準演奏。我聽過一張Tennstedt指揮NDR的二號,1980年的音樂會現場錄音,我覺得比他的LPO錄音室演奏有活力得多了。我很喜歡Kubelik的馬勒全集,超過Tennstedt那套。我現在正在聽Gielen指揮的那套,才剛聽了一號二號,覺得非常impressive。Abbado新的cycle我聽了幾首,非常喜歡四號。比較起來,他1978年指揮VPO的四號完全不知所云。不過他指揮Lucerne的(一號二號)我沒那麼喜歡。
我知道我推薦Kondrashin不遺餘力,他在Melodiya那套缺二八的不全集很值得聽。他的速度偏快,是不帶多餘感情的馬勒,樂團控制力與整體平衡感極佳。他後來在西歐的馬勒錄音有NDR的一號(1981, 他的最後音樂會)與Concertgebouw的七號(1979, Tahra 451 / 4032)。如果我要挑我最喜歡的三個七號演奏,Kondrashin這張一定在其中,Abbado 1984 CSO的一定不在其中。 | |
| | Val (Sep 19, 10) | | suzy,
希望你喜歡Lupu的Schubert。我也有好幾張Brendel的但沒收集整套,Brendel的也很多人推薦,有很多非常棒的演奏,但有些我覺得太悶。Lupu的以價格和演奏應該是最划算的。Richter的大概沒有全集盒裝,要到各大小廠一片片找。他的Schubert應該算是邪派高手。 | |
| | Val (Sep 19, 10) | | 你看到的錯誤訊息是什麼?下回再看到的話能不能copy/paste到留言上讓我知道? | |
| | suzy (Sep 19, 10) | | 我先來說我對於杜普雷全集猶豫的原因. 她的琴聲,除了像瓦哈拉說的,水準不一(可能跟她的病有關), 還有點哀傷的感覺,要選對曲子,不然容易給我為賦新詞強說愁的聯想. 我覺得我已經過那種年紀,不需要那種感覺了! 這是其一. 舉個例子,她的堂吉珂德比起來就是有那嚜點哀傷,好像在替唐吉珂德悲傷一樣. 相對上Fourier拉的就是很不一樣, 該諷刺的地方諷刺, 該柔情時柔情. 而巴倫波音指揮的那張就真的是少了點什麼,卻說不上來. 羅斯托波維奇的就感覺華麗點(不知道是不是卡拉揚指揮的關係), 頗有那種身為騎士的自負感,傳達的是另種味道.
想來已經有羅斯托波維奇的set(也是三張)CD, 可是我還是會想買他的, 這足以說明我認為他的演出水準是比杜普雷的來的整齊. 至於他的指揮,有少數幾張具特殊意義的足以(eg.1990年的柴氏六號交響曲). 大部分情況下,我認為他是個趁職的大提琴家,卻不是那麼能夠駕馭大曲目或是讓各樂器配合那麼好的指揮家.
其二是,已經有一個set(三張)杜普雷的算是精華版. 裡面收錄有她最具代表性的Elgar的協奏曲. 足以!
那為什麼還小小心動? 因為發現她拉的Lalo協奏曲也很不錯. 而我還沒有那曲目.
至於貝多芬的交響曲,有些曲目零零碎碎已經買了一些. 總覺得應該要有個大全. 但這和我說就指揮來看的話,我想買福特萬格勒的是兩個獨立. 有福佬指揮的貝多芬交響曲大全也許可以考慮,但主要是福佬對諸多曲目有不同見地, 偏偏他指揮的CD,我是一張都沒有. 因此才想考慮買他指揮的大全來.
馬勒和布拉姆斯的交響曲我都有box set,有些是朋友送的,有些是自己買的. 所以暫時不在採購list上. 相反的舒曼的曲子除了萊因之外,我只有他的各種協奏曲(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 因此他的交響曲大全也在考慮之列 | |
| | Deadlockcp (Sep 19, 10) | | 奇怪,發文的問題,得切成好幾份,不然會有錯誤訊息。
Schumann的交響曲,我其實最滿意的Kubelik晚期和Bavarian Radio Symphony (Bayerischen Rundfunks) 的版本。Kubelik是我最喜歡的指揮家之一,而且可能是最有詩意的一位。Schumann的曲子給他再適合不過。 | |
| | Deadlockcp (Sep 19, 10) | | Tennstedt在EMI的錄音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英國的銅管素質不大行,比起德奧樂團的,很多地方聽得出來很沒力。Solti的Mahler沒這個問題,因為cso以銅管出名,不過音樂性來說,除了轟轟烈烈的地方以外,有些地方處理得不夠細膩。 | |
| | Deadlockcp (Sep 19, 10) | | Mahler的交響曲,要找全集就和 Bartok要找一個四重奏的全集一樣困難。我自己有Bernstein晚期在DG的錄音以及Kubelik的那一套。Kubelik節奏上比較輕快,但非常一致。有許多人可能不能接受這樣的Mahler。Bernstein速度比較緩和,有些地方有比較誇張的詮釋,熟悉Bernstein的風格就知道。 | |
| | Deadlockcp (Sep 19, 10) | | 呵呵,說到這個,我之前也是專門收集box set的 :)
Karajan 第一套DG Beethoven cycle 真的不錯。唯一被批評的是第六號太急,不夠有詩意。Furtwangler一些Beethoven mono的錄音我聽過,詮釋方法非常棒,只可惜錄音太差。Furtwangler的Brahms也是值得去聽聽的。
Sibelius另一個權威是Sir Colin Davis,在Philips和RCA都有錄全部的交響曲。我手邊有他在RCA,帶LSO的,相當好。手邊還有Lorin Maazel 指揮維也納的,也是水準相當好。
Shostakovich,俄國那幾個大師不用說,但歐洲西方的指揮家裡,Bernard Haitink那一套也算是相當不錯。那麼多首,有幾首難免比較普通,但整體是很好。
Beethoven String Quartets我還會推薦Italian Quartet的。我自己沒有,不過我聽過幾首。我手邊的是Amadeus Quartet的,也不賴。當初因為幾個同學都有ABQ的,所以後來自己沒買。
有在收集Bruckner或是Mahler的全集嗎? Bruckner的話,我會推Jochum在EMI的那一套,是許多人的golden standard。Naxos上的George Tintner版本其實也相當好。Bruckner的交響曲,因為每一首都被他修改過很多版本,因此許多 bruckner迷 在選擇哪個指揮家指揮哪個版本上,會是他們的一種樂趣~~~ | |
| | suzy (Sep 18, 10) | | 明天(改天?)來好好回. 先記一段對話,是今天收到Lupu彈舒伯特的曲子四張(Decca):
我: YA! 又收到新CD了(拿給老公看) 公: ㄚ這不是你這兩次在圖書館借的嗎? (走到音響旁)你看,這裡還有一張. 我: 對啊! 公: 原來圖書館勸敗效果強大 我: 不是圖書館,是瓦哈拉. 他說有機會應該要買Lupu 彈奏的舒伯特.所以我就順便買了. 公: @#$%^ | |
| | Val (Sep 18, 10) | | 我倒沒想買Oistrakh或Rostropovich的全集,因為我喜歡的早就已經買了,而他們其他的EMI錄音不見得那麼好。比如像Rostropovich,我覺得他後來在DG的錄音比較出色,當然這也很可能是因為DG的協奏曲大多是和卡拉揚合作的。Rostropovich在EMI的錄音我比較有興趣的反而是他的指揮,像Scheherazade和Tchaikovsky的Manfred Symphony,但是EMI似乎並不太認同他指揮的成就。
我想買du Pre的全集算是特殊興趣,因為我想聽她和Barenboim合作的室內樂與協奏曲。我不覺得她的演奏有像Rostropovich, Fournier或Starker那麼水準一致,但她有些極特殊的魅力,在某些音樂裏會特別動人。
你說有興趣的貝多芬交響曲是Furtwangler的嗎?我不確定那套裏頭每一首選的分別是什麼版本,但整體水準應該相當高。不過我不建議買那套當做第一套或是唯一一套貝多芬全集,因為大部分是單聲道,音效不太好,這也算是特殊興趣版本。
希望你說的不是其他版本。Karajan的EMI全集我沒聽人評論過,但他的60年代DG版相當不錯,是適合當第一套貝多芬的選擇。他後來70和80年代的貝多芬我就完全聽不下去。EMI還有個Norrington的貝多芬cycle,我以前聽過其中一兩首,聽到一半就想出去殺人放火。不過我當時好惡比較強烈。
Sibelius的交響曲,Barbirolli那套是非常好的選擇,幾乎每一首我都有LP,演奏與錄音都絕佳。Rattle那套我覺得就難說得很,至少我覺得五號不怎麼樣。Rattle的很多錄音給我的感覺是uninspired,雖然有佳作,但以他的名聲和資源,我預期聽到更多。他似乎很熱心於經營一些細節,但是沒多花力氣在整體結構。說得刻薄一點,我覺得他在追逐Carlos Kleiber的影子。
Jansons的Shostakovich應該不錯,但我沒聽過。一般推薦Shostakovich symphonies的,大概首選是Mravinsky,再來Kondrashin。
我在這一頁看到另一套值得推薦的:Andre Previn LSO 1971 - 1980,這十張CD幾乎每一首都大有來頭,以錄音優秀出名,我幾乎全部都有LP,可以保證。Previn的指揮詮釋不見得每個人都喜歡(像Rachmanoniff交響曲很多人有意見),但是絕對”動聽”。而且這套的曲目範圍相當廣,至少有三分之一不是常見曲目,但全都極好聽。
Celibidache那套我很有興趣,但現在還賣得太貴。Leopold Stokowski那套我說不定也會去買。
另一套值得推薦的是Alban Berg Quartet的貝多芬弦樂四重奏全集。
勸敗其實是很危險的事,我就是因為太過熱心推薦Carlos Kleiber的CD全集,結果自己下海買了DVD全集: 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B003II74CI?ie=UTF8&tag=traveleredge-20&linkCode=as2&camp=1789&creative=9325&creativeASIN=B003II74CI | |
| | Deadlockcp (Sep 18, 10) | | 要回應Suzy在主頁的留言,但覺得還是回在這兒比較恰當些。
-_- Suzy 跟說我她買到的巴洛克曲子錄音,根本是買到老爺爺/奶奶 版的老古董演奏風格,如果真要比喻,可想像是阿勞的風格,套在剛二戰過後的錄音。
這是我個人的意見,但是我認為在巴洛克音樂的錄音裡,其演奏風格差異是最大的。在樂器選擇,編制,速度,風格,即興創意上,可讓同一首曲子聽起來是完全不同的音樂 (詳見/聽我的那個韋瓦第的四季)。更重要的是,這常常會決定一人喜不喜歡,一首曲子。應該可說,演奏者的成份,佔了一半以上。
雖說像Knappertsbusch和Solti的Bruckner的風格差異很大,但對我來說,會先聽到音樂本身。如果今天我要是聽到一個60年代現代樂器版的巴洛克錄音,可能關掉的衝動會高於要悶悶地聽完 XD
Suzy買到的Karl Richter雖然是之前推動巴哈音樂的重要功臣,但他的表演風格已普遍上被認為是過時的。而且風琴上,至今仍很多風琴家的彈法還是太硬,比起大鍵琴家上比較有音樂性的處理~~ | |
| | Deadlockcp (Sep 18, 10) | | Du Pre 那一套我有。最近很多大公司在做這種大全集的特銷,不過裡面曲目完全沒有介紹,只有cd每一軌的音樂曲名而已。我買了幾套之後發現有這樣的缺點。
這些價格便宜的大全集,應該考慮做為一個圖書館來參考,而不是第一次接觸的時候的版本。
Radu Lupu 的 Grieg + Schumann 鋼琴協奏曲那一張我有,還是我小六的時候剛開始聽古典樂的時候買(請父母買)的第一張CD,令我印象深刻。 | |
| | suzy (Sep 17, 10) | | 我ㄧ開始看的時候,有點心動的音樂演奏者有大衛歐伊斯特拉夫,羅斯托波維奇, 霍洛維茲, 也有想到杜普雷,但for some reason, 又猶豫了一下. 我好像不曾對某個指揮特別有興趣. 真要買的話可能會考慮Furtwängler.
至於作曲家的部份則有貝多芬交響曲和鋼琴協奏曲,西貝流士和舒曼的交響曲,莫札特的室內樂部份, 也想說是否趁便宜買蕭士塔高維奇的交響曲. | |
| | Val (Sep 16, 10) | | 我也不認為我會喜歡一個音樂家的全集,但是沒聽過的東西誰也不知道會怎樣,也許我潛意識裏在期待些意外。不過最主要是因為價錢便宜,幾乎像免費一樣。而且像du Pre的CD我原先有的並不多,大概就三四張而已,損失很小。另一點是這種全集的曲目很廣,有些曲子我很可能沒有任何版本,所以也算是方便收藏。
本來不想多嘴,但有一個全集我建議你一定要買:Carlos Kleiber。雖然算起來單價比EMI的全集貴得多,但我當年是一張張用正價版買全的,而且當時貝多芬五號和七號就是分開的兩張正價版CD。你如果沒聽過他的錄音,他的音樂和任何你聽過的都不同。他那幾套歌劇也全都是經典。 | |
| | suzy (Sep 16, 10) | | 你昨天講完,我上去presto網站看,發現他們在拍賣一堆box set. 有點心動,不過又回到amazon比價,發現特價後在amazon也可以找到類似價錢的offer,而且也是從UK運出來的...這一來放心不少.因為最近還買些新家具,剩下來買CD的錢不多.
我很少買一個演奏家的大全集,因為很少發現他/她對所有曲目的詮釋都和我自己的解讀類似. 不過買全集是種很方便的收集CD的方式就是了 | |
| | suzy (Sep 15, 10) | | 新敗家的卡拉揚指揮的唐吉珂德到手! 在等待其他CD的同時剛好可以和這次借回來的杜普雷版一起欣賞! | |
| | Val (Sep 15, 10) | | 圖書館好東西真不少。
勸敗其實風險也很大的,常常勸不成結果自己下海去了。我最近大概會在presto買一批CD,包括du Pre的大全集。現在還在考慮要不要買Anthology Concertgebouw 1980 - 1990以及Bertini的馬勒交響曲。 | |
| | (Sep 14, 10) | | 今天去換CD,借了Lupu彈舒伯特回來。 另外還借了杜普雷拉的唐吉珂德。外加蕭士塔高維奇的交響曲12/13號等等 | |
| | suzy (Sep 9, 10) | | 我發現你勸敗的能力好像比我的催稿還強 XD
剛剛上amazon看了一下,雖然我很喜歡羅斯托波維奇,但已經有他的舒曼大提琴, 有點猶豫. 有時候挑選版本讓我痛苦的是搭配的曲目,最好是收錄的每首都是我想要有的,可能是還沒收集到的曲目也可能是已有的曲目但不同的版本. 有時候只為某首曲目而買一張CD會有罪惡感. 往往變得必須在曲目與版本間做妥協/掙扎. 真是傷腦筋.. | |
| | Val (Sep 9, 10) | | 有機會的話去弄到Lupu彈的舒伯特來聽,我覺得相當出色,不過那已經是不少年以前的錄音了,現在好像被當低價版盒裝在賣。這場音樂會的演奏比錄音又更深刻更感人,他真的應該多出一些錄音,最好是重錄那些舒伯特。 | |
| | Val (Sep 9, 10) | | Lupu那張舒曼葛里格非常有名,可惜我沒聽過,我一直在夢想買到那張Decca的LP,據說那不但是名演,也是名錄音。
Lupu非常低調,這幾年根本就沒出新錄音,演奏會也極少。 | |
| | suzy (Sep 9, 10) | | 昨天圖書館借回來還包含Lupu彈奏的舒曼與葛里格鋼琴協奏曲. 他的確是一個以往我較少注意的演奏家.多虧你這篇我這次才特別借他的回來聽聽... | |
| | suzy (Aug 31, 10) | | 多謝各位關心! 搬完家後又馬上回台灣,才剛回到米國....看到一屋箱子,有百廢待舉的感覺啊 | |
| | Deadlockcp (Aug 17, 10) | | suzy 好像還在搬家途中吧 :) 一切順利嗎?
經一週末的嘔心瀝血,將一篇介紹法國鍵盤組曲的歷史給寫完了。寫完後,沒有心力,也沒有什麼動力去寫英文版的了。
另外附上了D'Anglebert曲子的介紹,並有幾頁的譜,然後當然,最後有以往上傳至youtube的音樂。 | |
| | suzy (Aug 9, 10) | | 我猜一個是對話,有來有往,一個是單向寫文章,所以前者自然生動些吧! 不然就是我很適合去當編輯兼催稿:P (自我貼金ing)
我也是很喜歡那些討論,而我自己的腳色也真的是拋磚引玉.受惠頗多! 所以才想把它們自四散的各地結集起來. | |
| | Deadlockcp (Aug 9, 10) | | 期待!!!
我發現之前跟你們討論時寫的東西,寫得很自然。要將類似同樣的內容,寫在自己blog文,還找不到那麼適當的場合和管道。
不過說到法國鍵盤曲子,讓我手癢,想好好寫一篇介紹。到時我順便將一些簡單的譜順便放到上面,可能學院派的suzy看了可以更有感覺。 | |
| | suzy (Aug 7, 10) | | 太感謝啦!
我已經將相關討論編輯成文(http://ggsadventure.blogspot.com/2010/08/2.html) 以後會逐漸只用blogspot了.
拭目以待(你的新文章)!! | |
| | Val (Aug 7, 10) | | 應該是這篇:
http://tw.traveleredge.com/USNP/Traveler/Valhalla/2076
留言很長,你要慢慢找,在1/31/2010前後。
苦命寫稿中,已完成North Cascades (因為最短),在左邊國家公園link底下可以找到。目前正在寫Mount Rainier,如果今天沒什麼其他誘惑的話大概晚上會完全。接下來會寫Olympic,Glacier壓軸。 | |
| | Suzy (Aug 7, 10) | | 一個不請之求: 不知道"後台"有沒有方法找出關於大鍵琴與鋼琴的討論? 想複習,卻找不到了.
感恩
(又,這週末會有新文可期待嗎? ..........我催稿毛病又犯了啊! :P ) | |
| | Val (Feb 1, 10) | | 看了最近關於大鍵琴與鋼琴比較的討論後,讓我更加深深佩服Gould。他先是克服鋼琴的缺點,彈出同樣快的速度與一致的聲部線條。然後再發揮鋼琴的優點,替音樂帶來更豐富的音色變化與恢宏壯闊的格局。聽Goldberg Variations的時候,我完全沒注意到大鍵琴的優勢,反而覺得用鋼琴來彈再天經地義不過。 | |
| | suzy (Jan 31, 10) | | 你提到他放棄速度的部份,讓我想到顧爾德兩次錄音的郭德堡變奏曲速度也差很多,而且兩次對同一曲目的處理方式很不同,是很有意思的比較... | |
| | | 加入討論留言 | |
|
|
|
瓦哈拉首頁
|
前一則
|
後一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