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行腳
  
  
 • 網站導覽
 • 旅人群像
 • 旅人行腳   首頁
 • 旅人的台北印象
 • 旅行行程規劃幫手
 • 行李檢查清單
大提頓 (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死谷 (Death Valley National Park)

 • 留言討論區
 - 吃吃喝喝的討論
 - 網站技術討論
總計 來訪人次
瓦哈拉的塗鴉簿  誰還聽 Richard Strauss Ariadne auf Naxos  (Oct 18, 22)

如果一齣嚴肅雅致的古典悲劇和一齣俚俗粗鄙的歌舞喜劇被安排在同一劇院前後登台,那麼劇作家作曲家會有何反應?兩齣戲的主角會有何反應?觀眾又會有何反應?如果情況再更極端一些,這兩齣截然不同,甚至本質上難以相容的戲,因為不可抗力的因素,必須要同時同台演出,這麼荒唐的安排,又會產生什麼樣的反應?

我在說的不是 《暗戀桃花源》 。

Ariadne auf Naxos 這齣歌劇的精神,其實就圍繞在幾個不同元素之間的衝突與和解:典雅與俚俗,悲與喜,精神與肉體,理想與現實,堅持與善變,戲裡與戲外。在常見的 1916 年修訂版裡,這齣歌劇分成「序幕」和「本劇」兩段,序幕部分的主角是年輕的作曲家,剛被管家告知其創作的嚴肅悲劇當晚首演需要被縮短時間,以便在歌劇結束後能夠插入一段歌舞喜劇,而不影響九點鐘的煙火。作曲家感到沮喪,覺得藝術遭到踐踏。歌劇這邊的男女主角不屑歌舞劇的俚俗,歌舞劇方面則認為歌劇無聊。孰不知管家又傳來主人的決定,要讓歌劇和舞劇同台演出,因為他認為歌劇安排中用來表達人類孤寂的的無人島場景太無趣而無法彰顯其豪宅,要求讓舞劇演員同台演出以求熱鬧。舞劇劇團開始發揮創意編造劇情,歌劇這頭作曲家心力交瘁,在一片混亂中結束序幕部分。隨後歌劇本劇開演,Ariadne 被遺棄在孤島,感嘆其命運與愛情,氣氛沉重。Zerbinetta 和她的舞團亂入,試圖安慰她但無果。最後酒神 Bacchus 出現,漸漸與 Ariadne 相愛,圓滿收場。

在直覺上看似互不相容的概念,實際上或許只是互為表裡。在序幕裡膚淺浮誇的歌劇男女主角,到了本劇卻變得高貴而有豐富內涵,唱出深情。而舞劇女主 Zerbinetta 在本劇中輕佻濫情,但是在序幕中向作曲家道出心中所願,卻是情真意切,字字感人。如果讓作曲家堅持初心,所創作的嚴肅悲劇其實也真算無趣,未必有多少價值。而金主無腦的同台演出要求看似惡搞,最終結果卻也新鮮有趣,或許反而創造新的藝術形式。到最後,雅俗悲喜似乎並不真的如此壁壘分明,理想現實也並不真的不能妥協。

接下來進入商品目錄時間。

這齣歌劇看起來似乎版本眾多,但我的感覺是重複性很高,每個角色唱得好的就那麼幾個。比如說 Zerbinetta ,除了 Dessay 和 Gruberova 之外其他的我似乎都不滿。

Met Opera 有三個影音版本,我的最愛是 James Levine / Deborah Voigt / Natalie Dessay 2003 ,這版也有出 DVD。Deborah Voigt 是很優秀的華格納女高音,Natalie Dessay 是最強的花腔女高音之一。這版不光是這兩位女主強大,幾個男配角和序幕的作曲家也都唱得極好。為了寫這篇,前兩天重新看了下溫習記憶,原本只打算挑幾個片段聽聽,一面看手機一面聽序幕,沒想到幾分鐘後被音樂吸引,竟專心看完全劇。因為是現場,這歌劇又超難唱,不可能全無瑕疵,但是滿足度極高。我喜歡 Natalie Dessay 的唱法,非常跳脫,很像開著跑車在山路疾馳的痛快感。她的表演除了技巧高超之外也貼合角色個性。

James Levine / Jessye Norman / Kathleen Battle 1988 這版也有出 DVD 。因為兩個女主大名,這版也常被推薦,但我真心不太推。Jessye Norman 的瑕疵不少,而且我覺得她的呼吸換氣使她的中氣並沒像很多人以為的那麼深厚。而 Kathleen Battle ,以這場所聽,我覺得她的 Zerbinetta 各方面來說都太弱。

有個最新的 Marek Janowski / Lise Davidsen / Brenda Rae 2022 ,Lise Davidsen 唱得不壞,其他所有都不予置評。

Karl Böhm, VPO / Gundula Janowitz / Edita Gruberova 1978 是 DVD 版,畫質相當不錯。Edita Gruberova 是前一代最強的花腔女高音之一,她的 Zerbinetta 很穩健,比較起 Dessay 像跑車,她的唱法像是大排氣量的房車。Janowitz 的唱法讓她的聲音清亮,但聽起來有些單薄,雖然她的音量一點都不小。我想她唱華格納式的女高音大概有點勉強,這個錄音裡她的音色和其他版本也都很不一樣。這個版本我也大力推薦。

Christian Thielemann, Staatskapelle Dresden / Renée Fleming / Jane Archibald 2013 是 BD 版,我不怎麼推。我覺得「序幕」部分的演出相當無趣, Zerbinetta 唱得勉強,Fleming 還不錯,但可能略微超過她的極限。除此之外,舞台與製作平平無趣,看完不太能留下太多印象。

Vladimir Jurowski, LPO / Glyndebourne 2013 ,這版應該有 BD ,我看的是網路版 Ariadne Auf Naxos Glyndebourne 2013 。演唱不怎樣,特別處是製作頗有創意。時代背景設定在二戰時英國鄉下的莊園,序幕結束時是德國空軍轟炸,正劇部分設定在醫院,轟炸後歌劇女主受傷住院,三個 nymph 設定為醫院護士,Zerbinetta 的舞團去醫院探病鼓舞傷患,Bacchus 是英國空軍英雄,負傷被送到同一所醫院,與 Ariadne 一見鍾情。雖然整體設定在有些小地方不能完全自圓其說,但整體相當有趣,算是很少數改變原始歌劇設定而以現代方式呈現的製作卻還能讓我覺得貼切的演出。序幕結尾部分看到飛機轟炸的特效時我一直在好奇他們在歌劇部分要如何展開。

Daniel Harding / Emily Magee / Elena Moșuc / Salzburg Festival 2012 有 BD出版 ,這版特別之處是所用的是原始的 1912 年版,這版沒有序奏,歌劇之前是大約一個半小時的舞台劇 Le bourgeois gentilhomme 。這版長達三個多小時,可算相當冗長,而且舞台劇部分不算是有「歌」,但是有劇樂。後段歌劇部分的安排也和 1916 年修訂版有些不同。我覺得這個版本不能用來代替新版,但是好奇初版的人(像我)可以買來聽聽。簡單來說,1912版的劇樂被獨立成 Le bourgeois gentilhomme 管弦樂組曲 Op 60,舞台劇部分被替換成新譜的 「序幕」。我更喜歡 1916 版,序幕部分補足了故事中不清楚的部分,而且作曲家這個角色有很多好聽的歌,尤其是後段和 Zerbinetta 的對唱。

最後再提一個古老的DVD:1965年 Salzburg Festival ,Karl Bohm / Hildegard Hillebrecht (Ariadne) / Reri Grist (Zerbinetta) / Sena Jurinac (Composer) / Jess Thomas (Bacchus) 。這裡有網路視頻:Ariadne Auf Naxos - Salzburg Festival 1965 。我覺得除了 Ariadne 有點略弱之外,Zerbinetta 和 Bacchus 都超強大。不過因為年代久遠,黑白畫質,沒那麼吸引人。

錄音部分,我喜歡的版本幾乎都和 BD/DVD 重合。比如像 Sinopoli, Staatskapelle Dresden / Deborah Voigt / Natalie Dessay (DG) 或是 Rudolf Kempe, Staatskapelle Dresden / Janowitz / Sylvia Geszty (EMI) 。另一個我很喜歡的是 Solti 版,雖然很多人說 Leontyne Price 錄音時已經過了高峰。所有人都唱得很好,尤其 Troyanos 唱的作曲家。

Karajan / Elisabeth Schwarzkopf / Rita Streich 1954 的錄音音效不錯,但我覺得兩個女主的唱腔對這齣歌劇來說都太裝了,尤其是 Rita Streich ,雖然音色優美,但這哪是 Zerbinetta ,分明是個貴婦在感嘆春光無限好。

還記得 1991 年秋天在紐約看 《暗戀桃花源》 ,當時只覺得 《暗戀》 的部分劇情感人至深,而 《桃花源》 的部分粗俗難耐。精巧絕妙的安排,卻碰到我這麼不識風情的看客。到很久之後,回想起來我才慢慢有了更多感觸。或許這種慢慢的改變,也算是「中產階級紳士」Le bourgeois gentilhomme 的養成吧!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加入討論留言
留言討論區

Orangebach  (Dec 9, 22)
這集的確很匪夷所思,我很喜歡AKMU的歌,特別是妹妹的聲音。

其實喜歡的很多,我也很喜歡消失的搖滾歌手那集,Desperado是愛曲,那個場景、故事等等...特別滄桑。

Rain在青瓦台秀六塊肌,依然迷人

Val  (Dec 8, 22)
AKMU 那集吧。我無法想像這麼多人這麼多不可控事件,他們是怎麼做到同步的。其他集的演出還能理解,可能是很多排練上一點點運氣。但是 AKMU 這場想像力狂野,製作燒錢,更重要的是失誤的可能性極大,最後卻完成了。我挺好奇幕後負責統籌協調的團隊(或 PM)是如何辦到的。

orangebach  (Dec 8, 22)
是不是!

不能免俗問一句,最喜歡哪一集?

Val  (Dec 7, 22)
不久前剛看完這一季的 Take One,算是相當震撼。我完全沒在關注流行音樂,都不知道 K-pop 已經到了這樣的高度。挺喜歡這個系列,砸錢真的是大學問。

前陣子在 follow 一個叫 Stefano Poda 的歌劇導演/舞台服裝設計,才知道了 Korea National Opera,在 YouTube 上看了 Mussorgsky Boris Godunov 和 Verdi Nabucco 的片段,整體製作相當大氣震撼。說實在我挺羨慕韓國的。

orangebach  (Oct 28, 22)
感謝您去看了Take 1
這個節目在台灣不是很主流
周圍也沒甚麼人看
就蹭個歌劇的邊來推一下

Sumi我猜可能也是以前唱得比較好
這一集精要的掌握了她歌劇人生
在我這外行看來挺感動的 還流下幾滴清淚
希望你有空也看看其他五集
韓國音樂這套大外宣真是太強太震撼了
砸錢砸到一個高度也是大學問
可惜台灣一狗票人莫名地討厭韓國
聽到是韓國音樂的主題就拒絕

唉~~

期待您另個歌劇系列囉

Val  (Oct 28, 22)
我覺得我看歌劇(或廣義的人聲)相對於器樂古典音樂,會有比較強烈的好惡感受,所以寫得比較鐵口。我自己在看別人寫的音樂評論時常常會有「那麼某某版本如何呢?」的疑問,所以自己寫的時候就把我聽過知道的都說一說。

感謝你提起 Take 1 ,我去看了 Sumi Jo 那一集,非常喜歡這個節目。但是偷偷說一嘴,Sumi Jo 以前唱得比較好,YouTube 上有她在 2000 年前後同曲的現場影音。

Richard Strauss 的歌劇也寫得差不多了,正在想接下來能寫些啥,也許繼續歌劇的主題吧!

orangebach  (Oct 26, 22)
這幾天Richard Strauss歌劇文章讀下來
沒想到他的歌劇主題如此深沉複雜
頗顛覆我三觀

一般人若要版本推薦
多半都是寫自己推薦的、私心所愛的版本
閣下是從大推/中推/小推/不怎麼推/不推
不禁讓我聯想到台灣茶飲店的點茶方式
正常/七分糖/半糖/微糖/無糖
正經的見解當中竟有種幽默感

最近與歌劇比較近的接觸是
Netflix一套新的實境影集Take 1
中文翻成「終極一曲」
裡面有一集講Sumi Jo唱「木偶之歌」
出自霍夫曼的某齣歌劇
我大推

不是甚麼有深度的留言,包涵包涵

  加入討論留言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All Rights Reserved TravelerEdge.com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