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行腳
  
  
 • 網站導覽
 • 旅人群像
 • 旅人行腳   首頁
 • 旅人的台北印象
 • 旅行行程規劃幫手
 • 行李檢查清單
瓜達洛普山 (Guadalupe Mountains National Park)

死谷 (Death Valley National Park)

 • 留言討論區
 - 吃吃喝喝的討論
 - 網站技術討論
   新留言:(12/08 以後)
懷恩堂週五音樂會 8/9/2024 王傑 中提琴  (12/20)
總計 來訪人次
瓦哈拉的塗鴉簿  對現代藝術的牢騷  (Mar 1, 13)

這篇是因為去 Phillips Collection 聽 Melnikov 的獨奏會,順便逛藝廊,看了一些現代藝術之後所產生的一些想法。說是「想法」似乎是太抬舉自己了些,其實是篇抱怨文,如果看倌是對現代藝術素有研究心得又會對那些不懂又愛亂批評的人動氣,也許該考慮就此打住。

我這人基本上沒有被迫害妄想症,而且依照常識或邏輯,應該不太可能會有一群人毫無來由串通好去欺騙戲弄另一群人,所以如果有某個東西眾人一致稱好而我看不出門道,我通常不會在第一時間就做出非常主觀情緒性的負面評價。我會先想:是不是時機緣份不到?出門前吃了抗過敏藥沒?剛剛午餐吃了啥應該沒問題吧?是不是該配副新眼鏡?等等等。保持客觀應該是成熟的人應有的基本修養,而情況允許的時候,我會儘量試著去當個成熟的人,善盡自己的社會責任。

我走進 Rothko Room ,看到牆上大幅的雙色油畫,有著言簡意賅諸如像: Orange and Red on Red 的標題時,心裡充滿疑問。比如說:為何是這兩種顏色混合?基於何種原因或公式決定兩種顏色的分配比例?何者該在上或下?外圍留白(其實是留下畫布原色)的尺寸如何決定?那些上色濃淡不勻之處是經過精密設計還是因為只塗了一層(很抱歉我是拿我油漆牆壁的經驗來類推)?如果我寫個程式讓電腦產生類似的兩色色塊再用投影機投射到同樣大的牆面是不是會有同樣的效果?這些疑問雖然是過於形而下,懂藝術的人大概是不屑回答,但至少我還能了解這些畫作是以大面積強烈的顏色色塊去刺激人的感覺甚至感情。如果有人聽音樂會看到相對應的顏色,那麼經由視覺去刺激其他感官也並不是無法想像的事。所以雖然我自己看了半天感覺不出什麼,還是很有風度地摸摸鼻子離開,心裡想:日後有緣再見。

可惜我的風度到了 Pollock / Ossorio / Dubuffet 的展覽室就磨損殆盡。

當然我看不出 Pollock 的這些作品到底想幹什麼,這倒不希奇。我覺得它們似乎都很像,這也不希奇。直到我看到相鄰的兩幅標題與年份不同的畫竟出奇地相似,我才開始認真比較,花了大概兩三分鐘,終於確定它們完全一樣,還有旁邊另一幅,還有再旁邊另一幅,至少有四幅完全相同。或者容我用準確但是很蠢的方法來說,它們的深色與淺色對比所形成的圖形完全一樣。根據標題和說明,它們的差異似乎只是用的紙不同,或是用來印的油墨不同,或是...。當然最大的不同是作畫的人作的時間不同,看畫的人看的時間也不同。

這種時候總覺得自己陷入排中律的詛咒。如果畫家不是個笨蛋而我覺得他用這種拙劣手法愚弄觀者,那麼我是不是個笨蛋。如果畫家是個笨蛋而我竟這麼認真花了好幾分鐘才發現,那麼我是不是個笨蛋。不論如何,我這麼認真在辯證自己是不是笨蛋,看來我真是個笨蛋。

所以我不喜歡現代藝術。

以前有次和老婆聊天,我們談到將來的退休計畫。聽起來像是個嚴肅的話題,其實很不正經。老婆問我退休後有什麼夢想或願望,我說我想要當個畫家,然後在紐約SoHo的畫廊開個展。她非常驚訝,說:你根本就沒有任何藝術天份也從來沒看你畫過任何畫,為什麼退休後會突然想去當畫家?

我回答:如果我真的去SoHo開了個畫展,這代表兩件事:

一.其他所有我更有興趣做的事都已經做盡做絕做膩了,

二.我們的錢多到怎麼花都花不完。

所以說,這難道不是最美好的退休狀況嗎?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加入討論留言
留言討論區

Val  (Mar 3, 13)
Rothko Room 比照片更暗得多,相當小,而且限制同時間只能容納六人,氣氛相當舒服。其實我多少知道不能欣賞的問題在我自己性子太急,這和入定有點像,愈是想要快快的進入狀況,結果就愈是在原地兜圈子。

Pollock的是借來的特展。我說的幾幅一模一樣的是 Untitled, 1951,不是No 1 。No 1 非常巨大,佔了某一間展覽室一整面牆,氣勢相當大。我雖然還是有很多不解,但還算能欣賞它的皮相,感受立體質感的力道和縱橫的顏色。

對於藝術我一直有個疑問:欣賞到底是應該根據直覺還是教育?當然這其實並沒有一條明白的分界線,因為教育也會對直覺有影響。但是對抽象藝術來說,如果需要靠大量的解說才能理解欣賞,這似乎已經違背了原意。像我們提到的這幾幅畫的標題,事實上都只具備編目的效用,而不在於對觀者產生任何提示作用,顯然藝術家並沒有想要熱心教導觀者如何欣賞。我不能說這是傲慢,但如果我要費心去研究作者生平經歷受過何人影響當時時代背景等等才能進入情況而不能只憑直覺或日常經驗,這好像門檻太高了些。

二十世紀以後的現代音樂也有相同的狀況。我不覺得藝術該去媚俗,但也沒必要把自己搞得那麼孤高,到最後藝術家說不定還要質疑欣賞自己的人有多少比例是真正知音。

也謝謝你的連結。Phillips Collection 的品味的確相當高,就算撇開展覽品,那棟房子的建築和室內設計就讓我覺得不凡。他們的音樂會據說品味也都很高,請來的音樂家都不算太知名(大部分其實是沒什麼名氣),但根據評論,水準都相當一致。

orangebach  (Mar 3, 13)
謝謝你的連結,我有點進去看Rothko Room。

我得說光看照片,就很喜歡這個房間,有種寧靜的感覺,我想我可以在裡面坐很久--當然前題是人不能太多。讀了那個說明文字,更可以理解這個地方或多或少的確很能表現Rothko的想法。

我也挺訝異這裡有Pollock的No.1,這個私人畫廊的品味真的不賴、財力也相當驚人。No.1是他非常重要的晚期代表作,不曉得是否你講的兩幅一模一樣的作品就是No.1?

或許因為我很喜歡美國抽象表現主義,也或許只是單純喜歡而沒有認真學習,壓根沒有考慮過你在文中的提問?我想過的問題比較是,好比Pollock是怎麼製作No.1的?(答案後來在MoMA的網站找到)不過看美國抽象表現主義的作品時,我很喜歡體會其中概念的力道和奔放,以及技法的有趣之處。

如果當真你想要找到一個近代藝術家的作品,可以解答你的問題,不妨試試Gerhard Richter,他有一個系列作品是按照特定原理原則選色的,可以解答你為何在這裡要用這個顏色,以及每種顏色為什麼要畫這樣的大小。
http://www.gerhard-richter.com/art/paintings/abstracts/detail.php?6089

他的官網是
http://www.gerhard-richter.com/

  加入討論留言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All Rights Reserved TravelerEdge.com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