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行腳
  
  
 • 網站導覽
 • 旅人群像
 • 旅人行腳   首頁
 • 旅人的台北印象
 • 旅行行程規劃幫手
 • 行李檢查清單
阿卡迪亞 (Acadia National Park)

約書亞樹 (Joshua Tree National Park)

 • 留言討論區
 - 吃吃喝喝的討論
 - 網站技術討論
   新留言:(12/08 以後)
懷恩堂週五音樂會 8/9/2024 王傑 中提琴  (12/20)
總計 來訪人次
瓦哈拉的塗鴉簿  王羽佳 / Hans Graf / NSO, 12/6/2012  (Dec 7, 12)

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Hans Graf, conductor / Yuja Wang, piano, plays Chopin

LUTOSLAWSKI - Musique funébre

CHOPIN - Piano Concerto No. 1 in E-flat minor, Op. 11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 3 "Polish"

Kennedy Center

12/6/2012, 7:00 PM

第一首長度約十五分鐘,作曲於1954-1958,為紀念 Bartok 而寫。除了其中一小段我覺得有挺特別的音響效果之外,全曲陰鬱低沉。我不做太主觀的評語,只能說就算我此生有幸能再聽五次十次,每次大概還是會覺得這是第一次聽。

為了王羽佳而去聽的這場音樂會,結果頗為失望,即使我原本就不看好她彈蕭邦。首先我覺得她今天大概狀況不佳,快版時出錯不只一次,這其實以現場來說沒什麼,只是出現在以超技知名的鋼琴家有一點點..該說是遺憾吧。但真正的問題,我覺得,蕭邦大概不是她的菜,至少協奏曲不是,而我也願意打賭她如果彈夜曲或馬厝卡會是災難。這個協奏曲演奏最大的問題我覺得是在節奏感,我印象裡第一樂章設定的速度有點偏慢,但她的演奏卻又不是走煽情路線,而且彈性速度的使用我覺得非常僵硬。我感覺不出她想要如何形塑這音樂:一般來說可能性有溫柔抒情,輕靈瀟灑,扭曲節拍製造煽情效果,甚至把它當超技曲彈得又快又響,或是左右手互搏讓高低聲部同樣清晰,不管是多情或無情,我聽過的經典演奏都能傳達某種想法或感覺,但今天我大部分的時候聽到的是聲音,偶爾才聽到音樂。

最難過的應該是第二樂章。這裡頭很多地方在一個樂句裡有長短不一的許多音符,我沒研究過譜,但我想那是蕭邦留給演奏者自己發揮自由的節拍長度,而最終目的應該是做出一種像歌唱般的效果。好的聲樂演唱,或者擴大範圍到所有舞曲的演奏,從來不會是按照固定節拍打拍子。這種自由節拍的拿捏樂譜上不會指示,全由演奏者控制。其實在我喜歡的蕭邦一號協奏曲錄音之中我從來沒感覺到鋼琴家在試圖「控制」,轉折有如呼吸般自然。王羽佳或許是對這樣的自由感到不自在,我覺得那些像裝飾音般的長短音符的串聯相當人工化而且..僵硬,聽起來也非常不自在。

我還真是懷念那個2009年二月在同一個音樂廳的王羽佳,那個我認為對 Prokofiev 有敏銳直覺,具有類似 Jazz 般節奏感,充滿自信毫不旁顧的小女孩,希望她別來無恙。

其實應該給她一些公平的讚美。王羽佳的演奏或許不是全面全能,但是她絕對不會像在翻模大量複製,把每首曲子都彈得像一個模子出來的。她的演奏裡總會有些新意,一些在經典錄音或是同儕的演奏中從沒聽到過的東西,有時是樂句處理強弱與節拍配置,有時是左右手指不同的力道控制強調不同聲部的線條。並不是特別想要和郎朗比較只是剛好想到,她的音色應該是沒有郎朗那麼明亮那麼漂亮,但她的演奏總是會有創意與驚喜。今天的蕭邦裡我也在好幾個地方讓我有「竟然能這樣」的感覺。傳說中蕭邦是典型的右手作曲家,完全配合右手鋼琴家的手,主旋律線幾乎都在右邊。王羽佳的演奏很有趣的是似乎有意加強左手的力道,有些地方甚至故意讓左手的聲部壓過右手,做出很特別的效果。我仍然覺得她有足夠技巧去執行她的創意與想法,但是蕭邦還需要一些其他的東西才能感動人心。

下半場的柴三,那個,就這樣了。即使這首交響曲我並不十分喜愛,但今天NSO和指揮的表現也實在有點..該怎麼說,generic?我甚至懷疑他們是用自動導航模式在演奏,相當無感。就像我先前說的,我認為演奏者或指揮需要對他所要演奏的音樂有個想法或感覺,然後在執行層面上想辦法讓他的這些想法或感覺,或是更形而上一些,再加上他的美學觀點,人生哲理,或是他對作曲者的認識與理解等等,傳達給聽者。我不否認在這傳達的過程中聽者也要承擔一部分的責任也需要極度專注甚至專業,而且有時候聽不出名堂其實是自己有所不足。但如果一整場音樂會都讓我覺得不知道在幹什麼,就難免我要有一點抱怨。我突然想起前兩天的音樂會網誌裡自己問自己的那個無聊問題。我的確覺得 Gustavo Dudamel / Simón Bolívar Symphony Orchestra 的音樂會滿足度與有趣度比這場高三倍以上。

最後推薦一個我覺得很特別的柴三:

BBC Legend Svetlanov Tchaikovsky 3

1968年BBC現場錄音,當時蘇聯坦克剛開進捷克踏扁了布拉格之春,西歐一片反俄氣氛,Svetlanov帶團到英國演出。在到處抗議的不友善氣氛之下,留下了這個非常有骨氣的演奏錄音。當然我推薦它並不是因為歷史性與故事性,而是這演奏真的有特殊力量。

題外閒話:我覺得當年的蘇俄要不就是神經太過大條,要不就是很有幽默感,要不就是存心來踢館。這趟巡迴 Rostropovich 也去了,在另一場的曲目中他拉了 Dvorak 協奏曲。想想看曲目:捷克人的協奏曲,標題是波蘭的交響曲...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加入討論留言
留言討論區

Val  (Jan 1, 13)
今天找CD的時候才發現自己竟然有 LUTOSLAWSKI Musique funébre 的錄音,而且還是作曲家自己指揮,真不知該佩服自己還是鄙棄自己。那是在 RCO Anthology Vol 3 (1960 - 1970) 裡的CD14,所以記不起來也不能全怪我記憶力不好或是有的沒的CD買太多。理所當然地拿出來聽了兩遍,發現和NSO音樂會的印象差了很遠。雖然還是談不上多喜歡這首曲子,但是演奏一點都不陰沉,節奏感很強,弦樂各部的平衡感非常好,相當凌厲緊湊,不會太難接受。雖然我想不可能有人因為看了我寫的惡評而立誓終生不聽這音樂,但還是覺得該提一提,以免良心不安,順便做個版本推薦。你如果幾年前不小心買了那一大盒的14張CD,不妨聽聽最後一張的第6到9軌。如果沒有也不用費心去找,反正已經絕版了。如果對RCO非常非常狂熱,建議趁還沒絕版前去買Vol 5 (1980-1990), Vol 6 (1990-2000), 以及剛出的 Vol 7 (2000-2010)

Val  (Dec 10, 12)
其實呢,蕭邦有趣的地方是有些很年輕的鋼琴家可以用直覺彈出能感動人的蕭邦,像那些蕭邦大賽的比賽現場錄音,有一些是他們後來在錄音室無法複製的,而有一些鋼琴家在十幾二十出頭時錄的蕭邦後來一直被視為經典(像Pollini的Concerto No 1)。倒是很多人年齡再大了些之後,不知是想太多還是怎樣,反而失去了靈性。而有些人老了之後,或許是看盡風雨,音樂又有不同意境。

或許愈是努力想要彈得像蕭邦,距離蕭邦就愈遠。

suzy  (Dec 9, 12)
>>蕭邦還需要一些其他的東西才能感動人心

I cannot agree more. 蕭邦的曲目,我覺得需要閱歷.年輕的演奏家,很少聽到我喜歡的.

  加入討論留言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All Rights Reserved TravelerEdge.com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