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行腳
  
  
 • 網站導覽
 • 旅人群像
 • 旅人行腳   首頁
 • 旅人的台北印象
 • 旅行行程規劃幫手
 • 行李檢查清單
黃石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畢爾特摩莊園 (Biltmore Estate)

 • 留言討論區
 - 吃吃喝喝的討論
 - 網站技術討論
總計 來訪人次
瓦哈拉的塗鴉簿  Vienna Philharmonic / Lorin Maazel, 2/29/2012  (Feb 29, 12)

Vienna Philharmonic

Lorin Maazel, Conductor

Mozart: Overture to The Marriage of Figaro, K.492

Mozart: Symphony No 40 in g, K.550

Sibelius: Symphony No 7 in C, Op. 105

Strauss: Suite from Der Rosenkavalier

Kennedy Center

2/29/2012, 8:00 PM

其實聽這場音樂會之前很難說我是抱著什麼樣的期望去的。我當然知道維也納愛樂的聲音美斃了,但我覺得我應該已經超過了對美聲名團盲目崇拜的階段。我其實從來沒聽過馬捷爾的現場,但是從我手上為數有限的唱片上卻對他已經建立起一些偏見。開場的費加洛婚禮序曲有點小呆,但接下來的莫札特四十號演奏得很好聽。雖然我覺得這首交響曲應該有比較深沉的表現方式,馬捷爾的音量大小轉換有時候太突然了些,節奏太流暢了些,但整體是很容易接受的表現方式。我並不愛莫札特的交響曲,但是聽得很愉悅。

我不知道聽得愉悅是不是正確,因為馬捷爾的演奏,基本上是由弦樂,尤其是第一小提琴部,所獨大操縱全場的局面。在上半場這兩首莫札特,我幾乎感覺不到銅管的聲音。但因為他們的第一小提琴實在是該死的好聽,我懷疑這種令人愉悅的聲音是有毒的。

下半場的編制更大了一些,舞台上加了兩架豎琴,我想銅管應該也加了一些但從我的座位看不到,此外比較明顯的差別是第一小提琴部至少加了兩個人。

馬捷爾在1960年代曾經指揮過維也納愛樂錄過西貝流士交響曲全集,我有那套CD,在我所有的西貝流士裏頭我不算喜歡。其實我雖然聽過不少西貝流士,但如果真要我描述西貝流士交響曲應有的特質我還很難具體形容。馬捷爾這天的演奏,雖然我不至於會批評聲部不平衡,但明顯是由弦樂部和第一小提琴所主導。但是好不好聽?好聽極了,好聽到我不在乎這樣到底對不對。弦樂的質感如絲綢一般,既纖細又綿密,在強奏時有如鋪天蓋地,包覆住整個音樂廳。而那樣子聲音的質感,幾乎不可能在音響上聽到。勉強要找接近的感覺,可能EMI ASD英國版唱片弦樂的質感在不錯的音響上也許接近。這首西貝流士七號聽起來就像是管弦樂聲音的盛宴,有如海潮漲退,倏來倏往。我聽過的西貝流士應該不算太少了,但是從音響上得到的感覺和這天的現場天差地遠。

演奏完之後全場都熱烈鼓掌,但當時大概沒人預料到這首和玫瑰騎士組曲比起來又不算是一回事了。

其實也並不是第一次聽玫瑰騎士組曲或全曲,也並不是沒聽過名演。但是這次聽到的現場,那真的是有神奇感人的力量,而我認為我並不是容易被感動的人,而且還是在對指揮甚至樂團有著並不正面的成見之下。仍然是第一小提琴主導,也許不盡平衡,但是誰還在乎那些技術細節,而我也並不覺得少聽到了什麼。當然整首曲子都讓人感動,但是圓舞曲的部分還是最神奇的。也許是有迷信成份,但是各種三拍子的圓舞曲真的是很少有指揮和樂團能弄得對。所以當節目結束而觀眾欲罷不能,謝了幾回幕之後馬捷爾轉頭抬起手,樂團娓娓奏起藍色多瑙河開頭的漣漪,我真是覺得能聽到一場像這樣的音樂會,人生夫復何求。

我的座位是一樓Orchestra大概第二十排,左邊大概第八個座位。也許是因為靠左邊,所以覺得第一小提琴的強勢更加明顯。

馬捷爾年紀已經很大了,演奏指揮時還精神奕奕,但是出來謝幕的時候很明顯動作有點遲緩。突然想起樁不太吉的往事,我上次聽維也納愛樂,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在Carnegie Hall,蕭提指揮的貝多芬七號,而那場音樂會之後沒多久,蕭提就過世了。雖說是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有時候就是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加入討論留言
留言討論區

(Mar 14, 12)
The Vienna Philharmonic At Carnegie Hall
Mozart: Symphony No.40
Wagner: The Ring without Words
http://www.npr.org/event/music/147507699/the-vienna-philharmonic-at-carnegie-hall

1st The ring without words (with BPO, CD)
http://www.youtube.com/watch?v=rj_sM4ihbtM&feature=BFa&list=PL47742A2AF8A5F008&lf=results_video

2nd The ring without words (with BPO, DVD, Blue-Ray)
http://www.youtube.com/watch?v=AQX0MswCnrw

Val  (Mar 9, 12)
其實我有點後悔以前因為對他有成見,從來沒聽過他的現場音樂會。他去年還在DC指揮過美國NSO,我如果去聽了,也許就能比較評論。但我非常確定的是他這場VPO音樂會的風格和他以前的唱片錄音完全不同。一般對馬捷爾的評語多半是客觀冷靜精準,這些評語在我聽過的有限唱片錄音上都能得到印證。我特地把BR出的他指揮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那張CD拿來重聽,這是1998/1999年他當Chief Conductor時的音樂會現場錄音,曲目是Stravinsky的火鳥和春之祭,再度確認這個風格以及我不喜歡他的原因。他指揮下的樂團紀律嚴明,平衡感極佳,聲部不但清晰而且還有獨特的音響效果,但他吝於使用彈性速度或是比較戲劇性的動態對比,整個演奏就是不夠迷人。

我不知道是因為他年紀大了風格改變還是怎地,VPO這場音樂會,尤其是下半場,有濃厚的人味。西貝流士不再冷冽高來高去,玫瑰騎士也不再是一群飽暖思春的貴族無病呻吟,聽起來卻是溫暖甚至熱情。

我也不是每次聽VPO都留下深刻印象。我是覺得他們優雅致命的美聲有時候反而會是他們的缺點,尤其是當指揮沒有獨特想法而演奏進入自動導航模式的時候。

(Mar 8, 12)
馬捷爾好像也會拉小提琴,VPO的弦樂又極出名,或許這是他偏重弦樂部的原因,不知他指揮其他樂團也會這樣嗎?

VPO第一次來台也躬逢其盛,但並沒有留下太深刻的印象。

Val  (Mar 4, 12)
我認為男女的確各方面差異頗大,但是倒並不覺得有絕對的優劣,即使是在古典樂的領域。銅管或打擊樂也許比較極端我們姑且不論,鋼琴提琴即使是要比較協調性爆發力或是精確度感染力,我想都能很輕易舉出不少我極端喜愛的女性音樂家,更不用說比較不牽涉先天條件的東西,像是豎琴,大部分的木管,以及指揮。

就算不提那些算是少數,硬碰硬比較而還能勝過傳統男性強項的女傑。我們來看內田光子,她如果硬彈Prokofiev大概會是慘劇,但是她的莫札特舒伯特舒曼,自成其一家之言。而當她極度發揮她的強項時,比如像我上次聽到她彈巴哈法國組曲五號的sarabande,那種吹彈得破的精緻,我不相信任何男性鋼琴家能做到。Perahia三月的獨奏會就有法國組曲五號,到時我可以驗證。

女權主義者大概不同意我的看法。我要說的是男女差異本來就存在,該做的是想辦法找出niche,做市場區隔,強調優勢,做為競爭策略,而不是whining去要求齊頭平等。說得極端一點,我如果是個女性主義的音樂家,我會試圖去組織一個全部女性的團體並且讓它成功。如果我不爽維也納愛樂,我會想辦法讓這個團體演奏圓舞曲比維也納更道地。不要老是抱怨歧視,這個世界上有一半是女性,而且有很多的愛樂者其實只在乎純粹藝術。

我支持獨特性與小眾市場,我喜愛Uchida和其他女性音樂家的原因也正是我喜歡維也納愛樂的原因。如果全世界的樂團都實施同樣的齊頭平等性別種族政策,那還有什麼差異性存在,音樂也沒什麼好聽的了,聽聽標準錄音就算了。

而且我極端討厭那種有agenda的評論。如果是廣告政宣就挑明了講,不要藏頭露尾假裝公正客觀。這種人如果邏輯爛就更讓我唾棄,好比說這個樂評一面說VPO水準下降一面說VPO到現在只有四五位女性團員。我如果擺明想找碴我會去留言說您說得對極,VPO的水準下降正是因為開始接受女性團員。

對於Kennedy Center Concert Hall,我的經驗是最高樓層那些最低價位的座位都很爛,我至少坐低價座位聽NSO有五場以上,每次都覺得很難聽。一樓的orchestra區後排區段我坐過一次,那回是聽清唱的普契尼杜蘭朵第一幕和波西米亞人第二幕。我是覺得聽人聲因為距離太遠而少了很多impact感,管弦樂是各聲部樂器比較mesh在一起的感覺,如果用音響術語來說,就是堂音比較多,聲音較溫暖,速度較慢,laid back。我想應該是有人比較喜歡這樣的聲音,但我的口味是傾向Mercury錄音,喜歡直接音多一些,動態大一些。

不同的廳音響效果差異很大,我當年在Carnegie Hall聽音樂會都是買最便宜的票坐最高樓層,但是我印象裏並沒有對音響有任何不滿意,還覺得溫潤細節豐富。現在當然是機會渺茫了,但我頗好奇在Carnegie Hall坐一樓20排左右聽交響樂是什麼滋味。

orangebach  (Mar 4, 12)
郵報那篇我仔細讀了,包括留言,我覺得作者的語氣犯了眾怒,她實在針對性太強了;不過反過來看,有人敢這麼直接,老實說我也挺佩服的,真的很敢。

回過頭看女性團員的問題,其實我很早前就想過這件事情,而結論是:演奏古典音樂本來就是以男性為考量而有的活動,女性更難突出的確是因為性別,但是可能生理牽涉到操作面的實質問題,恐怕大過應然面的意識形態。

這真的是沒辦法,再吵個一兩千年,結果都是一樣的,男性就是比女性更適合、也更有能耐去掌握樂器,尤其鋼琴、提琴、銅管這類明顯需要身體協調性和爆發性的樂器。這跟男性按摩師比女性按摩師舒服道理相同,因為就是力道比較均勻、用力範圍廣,而且接觸面積比較大,那有甚麼辦法呢。

所以VPO都是男團員,我想與他們能夠有那麼美的弦樂有很大的關聯,因為力道更容易平均,出包的風險相對較低,尤其VPO沒有固定指揮,我的感覺他們整個團就像自體繁殖的有機體一樣,自己都可以搞定自己,那單一性別自然比較容易管理。

我讀完沒有特別感受,就是覺得好像看完等於沒看,整篇沒有甚麼特別建樹,沒有建設性的樂評,寫了白寫,看了白看。你不覺得有些樂評就是想要表現自己,刻意要寫成那副德性嗎?而忽略了聽音樂要開心、要愉悅的本質,總是陷落在評論的取向,沒有欣賞,反正損失的是他們啦。

105USD算是不便宜的票價了,不過你位子很前面,殘響不會太大嗎?因為聽交響樂,20排也算近。還是中心的前後距離比較遠?還有這個中心看起來很漂亮呢,很有種皇家音樂廳的味道。

Val  (Mar 3, 12)
我坐的是一樓Orchestra前段側邊的座位,票價約$105,一樓最好的區段大概是$150左右,二樓兩側包廂大概也是這價位。以美國聽音樂會的標準來說這算挺昂貴的,但全部坐滿。VPO大概是十年才來一次DC,所以相當難得。

DC的樂評有兩則:

http://ionarts.blogspot.com/2012/03/vienna-philharmonic-grinds-it-out.html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entertainment/music/lorin-maazel-and-vienna-philharmonic-offer-some-surprises/2012/03/01/gIQAfKYYlR_story.html

我聽的感覺和他們大致一致,但他們著重的地方顯然和我不太一樣,尤其是Washington Post那篇,我很少看樂評會看到動氣,算是敗給女性主義者了,不過幾篇留言顯然也是對作者的成見與評論方式不滿。馬捷爾的玫瑰騎士被他們批評的原因(彈性速度,熱烈過頭不夠精確...)其實剛好是我喜歡這個演奏的原因。如果批評是針對聲部平衡的問題我沒意見,可是一上來就拿男女比例做文章,我覺得相當無聊。

也有不少人對曲目選擇不滿,我雖然不特別愛聽莫札特交響曲,但覺得他們的演奏其實可聽性極高,至少遠比我上次聽到NSO的莫札特好聽,所以這些批評我真的不知道是以什麼當標準來衡量。

orangebach  (Mar 2, 12)
可以想像這場音樂會有多HI。

維也納愛樂算是弦樂主導的經典團了,其實好多年前他們來台灣時我有聽過,但或許是曲目的緣故我沒有記憶了。
像你這樣聽到他們演奏莫札特和史特勞斯,實在很幸福。

只有這一場演出嗎?有點好奇這樣大概多少票價。

Val  (Mar 1, 12)
Kennedy Center每年三月會有以不同民族為主題的特別活動,去年是印度,所以我聽到梅湘的Turangalila。今年是布達佩斯/布拉格/維也納三城,這場維也納愛樂算是活動的一部分,所以我想曲目應該也是有特別的考量。這一系列的音樂會有不少Bartok, Dvorak的大曲子,我過幾個星期還會去聽NSO演奏的清唱版貝多芬Fidelio。

這場音樂會曲目真的是超棒的,最重要的是演奏也棒,到現在玫瑰騎士的旋律還在我腦中流連,還有那難忘的弦樂強音齊奏。

Orangebach  (Mar 1, 12)
待續中仍忍不住回一下:這曲目好棒!
經典奧地利血統,加點斯堪地異國風情。

每首都想聽。

  加入討論留言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All Rights Reserved TravelerEdge.com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