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行腳
  
  
 • 網站導覽
 • 旅人群像
 • 旅人行腳   首頁
 • 旅人的台北印象
 • 旅行行程規劃幫手
 • 行李檢查清單
紀念谷 (Monument Valley)

冰河

 • 留言討論區
 - 吃吃喝喝的討論
 - 網站技術討論
   新留言:(04/06 以後)
Remembering Pollini  (04/11)
日本動畫裡的古典音樂鋼琴  (04/09)
讚美  (04/08)
   新網誌:(04/06 以後)
瓦哈拉  (04/08)
總計 來訪人次
瓦哈拉的塗鴉簿  Mariinsky / Gergiev : Mahler Symphony No 8  (Oct 20, 10)

Valery Gergiev, Conductor

Mariinsky Orchestra

Choral Arts Society of Washington

Orfeon Pamplones

Children's Chorus of Washington

Mahler Symphony No 8

10/19/2010 8:00 PM

Kennedy Center

先說結論:這是我近年來聽到最好的管弦樂音樂會。

因為每個人都會好奇這首號稱千人的交響曲實際到底動用了多少人馬,所以主辦單位的代表致開場白的時候就告訴觀眾:樂團有一百二十人(左右,我沒記下來),成人合唱團一百多人,兒童合唱團五六十人,連指揮在內,一共剛好是三百人。樂團佔據整個舞台的前三分之二左右,呈扁平狀配置:第一二小提琴在左,中提琴在中間偏右,再右邊是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在更右邊。再後面一排從左開始是管風琴的鍵盤,再來是人聲獨唱(大約八個人),豎琴在幾乎中間,木管部,銅管在最右,打擊樂也在右側。後段中央是兒童合唱團,兩側配置一小部分成人合唱。其他的成人合唱團都在二樓,男聲在左側。我坐在Orchestra區,大約第八排偏左。

我聽管弦樂在技術上很在意聲部平衡與合奏能力,其次才會挑剔樂器音色。先注意到速度與動態對比,然後才會注意指揮想要著意強調的地方,或是感情之類的。也許可以說我比較在意技術上的成熟度,然後才會注意詮釋。

在五天之內聽了兩場馬勒,難免會把兩場的經驗拿來比較一番。比較是很殘酷的,我只能說NSO和Mariinsky是不同等級的兩個團體。

老實說我原先對馬勒八號並沒有任何期望,我並不特別喜歡這首曲子,事實上我並不很了解它。這也是第一次聽Gergiev和Mariinsky,雖然聽說他們不錯,但並不認真期待。但從一開始,我就被深深吸引,進入馬勒的宇宙觀。Mariinsky非常強,他們的每一個聲部都能精確奏出從極弱到極強的音量,而且有精確的層次控制,整個結果就是編織出一幅非常平衡,而且音色變化豐富的音畫。銅管當然很強,但不是強在能吹出很大的音量,而是在必要時也能降低音量配合其他樂器。有一些段落是主旋律從銅管轉移到木管,交接得天衣無縫,音量一致,就像是旋律線只是突然改變了音色而已。我覺得他們的小提琴部也極強,在需要時能清楚奏出強音,而不會被銅管或是合唱蓋過去。弦樂部幾個首席都有獨奏的段落,這些首席也都讓人歎服。這是場完美的音樂會,至少我找不到好挑剔的地方。

除了樂團的執行力強,成功的關鍵當然還是在指揮。因為合唱團是DC當地的團體,他們事先不可能有太多時間排練。指揮需要根據合唱團的人數,在事先與樂團的排練中計畫好所有聲部應該有的音量,然後與合唱團排練時再做調整。統合三百個人,讓每個人做好自己的工作,並且讓整體配合達成自己想要的效果,這並不是每個指揮都做得來的。不要說音樂本身,光是在現場看到這樣一件工作的完成,就已經非常感動人了。

我不特別覺得Gergiev在音樂裏加進太多他個人的感覺或詮釋:他似乎只是把樂譜上的記號讓樂團與人聲表達出來,讓馬勒自己說話。我想是因為現場的因素,我第一次聽這首曲子覺得感動,也第一次相信馬勒希望用這首交響曲來包括宇宙所有的聲音,以及馬勒對交響曲這種形式的想法。有很多在聽CD時極端費解的聲音,在現場都能看到樂團是用什麼樂器或是什麼方法去發出那樣的聲音。

最後當然沒有安可曲。在馬勒八號這種曲子之後,整個宇宙已經圓滿,又還需要什麼畫蛇添足的東西呢。

結束後有簽名會,我買了Gergiev指揮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的馬勒八號CD去給他簽名。排隊時後面剛好站了一個兒童合唱團的團員,有人問他一些問題,我們才知道整個合唱團是在當天下午三點開始才第一次與指揮樂團排練,先前幾星期他們只是在練自己的部分,沒和其他團體合過。這讓我更加驚訝這場音樂會的完成度。

回家聽了CD,很遺憾,我覺得與現場的感覺有相當差距。CD的錄音還不算差,但是在教堂錄的,殘響有點過大。此外我也不知道是因為LSO比不上Mariinsky還是因為錄音本身,現場聽到的許多細節與微妙的音色變化在CD上聽不出來,都被更大聲的聲部蓋過去了。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加入討論留言
留言討論區

Val  (Nov 2, 12)
我也很想再聽Gergiev和Mariinsky的音樂會。你這場的曲目其實我挺有興趣,我也很想聽他們的Shostakovich交響曲。我前幾個月買了張blu-ray disk,他們組合加上芭蕾舞團的Stravinsky Firebird / Rite of Spring,音樂很不壞,跳火鳥的那個舞者非常精彩,而且全場俊男美女,但春之祭有點小呆,我覺得不夠野蠻。

suzy  (Nov 1, 12)
上周第二次去聽這個樂團的演出.

曲目:
R. Strauss: Ein Heldenleben, Op. 40 (1898)
Shostakovich: Concerto in c minor for Piano, Trumpet, and String Orchestra, Op. 35 (1933) (Denis Matsuev, piano)
Stravinsky: The Rite of Spring (1913)

最大的感受是:一個好的樂團可以讓聽眾雖然不喜歡那些曲目,但還是沉醉在音樂演奏裡.

我很喜歡D. Matsuev的鋼琴.這個組合我們是第二次聽現場.上次的鋼琴曲目是拉三. 我覺得Matsuev彈奏快板的能力很強,不但速度飛快,還很有彈性. 他彈快板的地方讓我想起上次王羽佳的演奏,但顯然他技巧更上一層: 前者速度均勻且有彈性,後者就只是比快而以.

orangebach  (Nov 7, 11)
說話倒還好,尤其你在美國住這麼久了,不夾雜才奇怪。

但是寫文章不一樣,我承認我在這方面有潔癖,只要影響一篇文章的流暢、美感和可讀性,總覺得應該要避免,甚至連標點符號全形半形都該要注意。但怎麼講最主要還是要求自己為先,畢竟每個人想法不同。

至於你先前提到Chailly的討論,說穿了,就是個人在自我表述自己喜歡的音樂和想法而已,透過討論不停地挑戰或者肯定自己,進而了解人。最有趣的其實不是我們的意見,而是每個人有自己固定喜愛的口味,然後這個口味相當誠實地反映了這個人的性格。對我來講是很有趣的觀察和學習啦。

不過我有時候下筆不知自休,需要自我節制一點。

Val  (Nov 6, 11)
想起一件往事。我有回和一個朋友抱怨說很討厭別人說話中英文夾雜,並且說我自己不會這樣做。這朋友當時沒說什麼,幾天後他告訴我其實我說話也會犯同樣毛病,並且舉出一些實例。我從這件事算學到了一些教訓,雖然還是愛逞口舌之快,但不太會把話說太滿。

Orangebach  (Nov 6, 11)
怎麼那麼多人對那篇文章深有所感?哈哈。

我覺得他言重了,可能讀了什麼不大滿意。

寫文章這種活動存乎一心,作者曉得自己在幹麼最重要,越清楚當然便容易精準,但是很難講有什麼具體標準。一篇觀點清楚的文章,具體事証一定會足夠,形容詞做點綠葉,有何不可?但如果自己都不清楚,沒有形容詞也會被看穿手腳。一切都很自然,確認主題、動機、觀點,其他何不按照個人的屬性、氣質let it flow?否則寫文章,評論也是,還有什麼樂趣可言?

但他那些為求精準的英文形容詞,真令我感覺很卡;你看,他怎麼就不自我提醒這一點?難道用形容詞還有中西之分嗎?關於這點我上訴過了,當然不會有什麼搞頭,所以最後還是回歸到作者的便利和精準嘛…是不是。

喔……所以是因為這樣,所以你那句古董黃金才要打上「」嗎?嚴格說來,這一句裡面沒有形容詞吔。

Val  (Nov 6, 11)
「古董黃金」其實有點自嘲,看了Mingus樂評形容詞那篇有所感。我一方面不喜歡堆砌形容詞如夢囈般的評論,但也知道有些乍看下很玄的東西,其實正能貼切描寫感覺,像古董黃金。但如果書寫主旨是評論多過感想,這類需要感同身受的形容方法還是該摒棄。

馬勒七似乎也是個不受疼愛的孤兒,也許比八號更難了解。

orangebach  (Nov 5, 11)
Oh dear!! Celibidache EMI大全集有30還40張,所以你用每張不到三美元買完大全集?Incredibly wonderful!!他的錄音需要好器材,希望你喜歡。我對他Bruckner那一套一直有點距離,所以這部分一直不全。可能因為EMI最近在換東家,好像到處都在銷庫存,倫敦也是,前幾天看到好多EMI的套裝特價,我想買的是Oistrakh的EMI大全集,一張不到NTD100,可惜沒有看到Celibidache那幾套。

關於Chailly的貝多芬,他的速度究竟適合不適合,很難有個定論,有些適合、有些不適合;最理想的狀況是,分拆來賣,不要每張都要,不過完全得看你自己對貝多芬的想像是甚麼了,扣掉速度,Gewandhaus的均衡和細節,我很喜歡。說不定你可以感受一下Gewandhaus和Dresden whateverkapelle的黃金色澤差異何在(「古董黃金所汎出溫暖華貴的光澤」這句寫得好)。我自己比較想買他的馬勒,聽你這樣講是挺有新意的詮釋,我會想聽他的馬1,2,5,6,9。8啊,隨緣隨緣啦;10號和大地之歌,謝謝再聯絡。

我是覺得英國團的音色非常多變,沒有特別凸顯的性格,指揮不同,樂團就變了,我很佩服他們的彈性和執行能力。

對了,我很喜歡也推薦Bavouzet這位鋼琴家以及他的法國曲目,他也彈Hayden,但我對海頓感覺遲鈍,聽不出如何就是;我覺得他最有趣的是會隨曲目換鋼琴演奏。或許你已經接觸過,若無,有機會有興趣的話可以一試。參考參考。

Val  (Nov 4, 11)
在DC不太容易常聽到歐洲天團,其實我很希望能聽到Gergiev指揮LSO的現場,比較一下同一個指揮帶不同團的差別。也許因為EMI唱片聽太多,我一直很喜歡英國團的音色,很透明澄清。

「永恆女性」這個命題大概很多男性都能理解,我不太買這個單,總覺得是伊底帕斯情節作祟。

我也發現了Pollini那張新片,美國要下星期才上市。我會去買,但大概不會去搶頭香。我聽過他現場的一號協奏曲,一直是我最喜歡的曲子之一。去年聽了那Dresden團,留下極深印象,他們的音色像是「古董黃金所汎出溫暖華貴的光澤。」

本來想去買Chailly的貝多芬,美國竟然還沒上市。到Presto試聽一下之後決定先不要衝動,等看了你和Mingus的討論之後再說。試聽後覺這個演奏似乎太衝,不但速度快,而且似乎有些衝動,乍聽下似乎瑕疵不少。但我倒是買了Chailly的馬勒,從試聽上感覺相當乾淨清爽,沒有油膩的感覺,而且聲部平衡相當好。但最重要的是我偶然發現Celibidache有四大盒重發的CD,應該是EMI所有的錄音了,Presto在特價,平均每張不到$3。我雖然已經有零星的十張左右,這回還是把它們全數掃進。

orangebach  (Nov 3, 11)
因為聽了馬八才來讀這篇文章。

馬林斯基是AA級天團,GERGIEV指揮馬林斯基,就像回到家一樣自然。就像Robert Downy Jr.穿上機器變成鋼鐵人。LSO被調教的雖然不錯,但是英國團的音色我一直覺得不夠大開大闔、更別提放浪形骸,文人畫、仕女圖畫得好,寫意的潑墨山水就勉強啦,無法達到極致的均衡。

我其實很喜歡馬勒第八,尤其第一部分,簡直是天才之作,結構嚴謹又創意無限。第二部分,我個人不太理解「永恆女性帶我上升」這個命題的魅力所在,可是你看歌德在浮士德裡面講出來以後,很多男性都買單。扣除這個主題,馬勒實在是寫曲子到了極致。

最後閒話一句,Polloni出新唱片了:Brahms Piano Concerto,忘記二號還三號,樂團是Dresten那個XXKapelle,指揮一個Thomas甚麼人,不認得。一張CD只有一首協奏曲。參考參考啦。

suzy  (Oct 23, 10)
大羅聽音樂我也是三不五時去看. 蘇友瑞的是之前找討論交響情人夢的音樂時發現. 另外一個我會去看的是val"報的"某個的連結: 樂興之時

我們下一場是四季.有維瓦帝的四季外還有american four seasons.是蠻新的曲目,沒聽過

Deadlockcp  (Oct 23, 10)
感謝分享。果真那幾個比較熱門的網誌都是互相串在一塊的。

Mingus的和orangebach都是互相留言的。我看Val也常去orangebach那兒留言呢~~

Val  (Oct 22, 10)
今晚又有一場音樂會,一個很年輕小女孩的小提琴。因為資源排擠效應,買票時在這一場與Ann-Sophie Mutter與Hilary Hahn這三個選擇間考慮良久,最後因為曲目而選了這場,後來才發現這小女生好像才18歲。

接下來11月初要去聽Dresden Staatskapelle與另一場NSO與Gil Shaham的音樂會,然後就要等明年了。

我也常逛別人寫音樂的網誌,找了一下我的bookmark,除了已經提到的和南方音響之外,我幾乎固定會去看這幾個:

http://blog.roodo.com/chiu719
http://blog.chinatimes.com/psycho/
http://blog.roodo.com/darylfet/
http://www.wretch.cc/blog/orangebach

Blue97基本上是條列而不評論,但他的消息實在靈通,我常在那兒找到新出土的老錄音資料,當做敗家參考。蘇友瑞的富含知識性,但說教的意味有點濃,不適合輕鬆看。最後兩個網誌寫的以音樂為主,而且主人非常會說故事,讀起來非常有趣。

我發現寫網誌的人雖多,到最後大家常看的音樂網誌好像都差不多。要一網打盡也很容易,只要去找他們串聯的好友或相關網站。在其他bbs留言板(像MyAV)也常能看到很精闢的音樂論說,但因為我沒有追討論thread的習慣,沒辦法去follow我喜歡的作者。

Deadlockcp  (Oct 21, 10)
Cannot type Chinese at the moment, but I recently also discovered 古樂胡說, but I think he focuses on the more well-known composers. I think his understanding of the Bach cantatas is going to be very invaluable.

I'm attending another concert this weekend ( I don't do this nearly as often, just so you know), which will be in a church. I hope that will be more enjoyable.

suzy  (Oct 21, 10)
樂思生活我偶而有看,一開始好像是要找什麼曲目google發現的,另依個我就不知道了.多謝分享

我也來貢獻另一個: http://blog.yam.com/frankbach
(古樂胡說),是我最近發現的

我看了你去聽的音樂會,提到大鍵琴以往都在教堂或是較小的廳演奏,想到這和val這次聽完音樂會回家聽CD的經驗,兩個還真是對比強烈!

Deadlockcp  (Oct 21, 10)
實在 - > *實力*

Deadlockcp  (Oct 21, 10)
最近你們二位一直在聽Mahler,讓我心裡好是羨慕。SF Symphony 的音樂會,我在這兒那麼多年,只上去聽過一次,因為上去還真的不大方便,而且樂團的銅管的實力有時有點虛~~~

對了,最近網上搜尋,找到了兩個更新率高,然後聽音樂許久,然後好像買CD的實在也很堅強的網誌。剛開始找到他們是因為他們聽的古樂也相當多,不過他們對其他時期的錄音也都有在討論,不知道你們有光顧過嗎?

Mingus
http://blog.roodo.com/blanchot/

樂 思 生活
http://blog.roodo.com/giulini

(Oct 20, 10)
在我家看到你的留言,就猜想有新文章了.果然...

我想LSO的水準是很高的,應該是錄音的關係. 管弦樂因為樂器本身的特時,其實不大需要外加殘響. (不知道在教堂錄音的考量為何?)

那下場音樂會是什麼呢?

  加入討論留言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All Rights Reserved TravelerEdge.com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