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站導覽 旅人群像 旅人行腳 首頁 旅人的台北印象 旅行行程規劃幫手 行李檢查清單 探險家 (Voyageurs National Park) 天然石橋 (Natural Bridges National Monument) 阿卡迪亞, 緬因 - 火島, 紐約 - 麥克亨利堡, 馬里蘭 - 阿薩提格, 維州-馬里蘭 仙納度, 維吉尼亞 - 威廉王子森林公園 , 維吉尼亞 - 藍嶺公園路, 維州-北卡 大煙山, 田納西 坎格瑞沼澤, 南卡 - 普拉斯基堡, 喬治亞 畢思肯, 佛羅里達 沼澤地, 佛羅里達 海龜, 佛羅里達 庫雅荷加谷, 俄亥俄 皇家島, 密西根 探險家, 明尼蘇達 猛獁洞窟, 肯塔基 - 傑佛遜國土擴張, 密蘇里 温泉, 阿肯色 羅斯福, 北達科塔 風穴, 南達科塔 惡地, 南達科塔 - 總統石像, 南達科塔 - 寶石洞窟, 南達科塔 瓜達洛普山, 德州 大彎, 德州 黃石, 懷俄明 大提頓, 懷俄明 - 魔鬼塔, 懷俄明 - 化石丘, 懷俄明 洛磯山, 科羅拉多 大沙丘, 科羅拉多 甘尼生黑峽谷, 科羅拉多 維德台地, 科羅拉多 - 恐龍, 科羅拉多 - 科羅拉多, 科羅拉多 - 佛羅瑞珊化石, 科羅拉多 卡爾斯貝洞窟, 新墨西哥 - 卡普林火山, 新墨西哥 - 白沙, 新墨西哥 - 阿茲特克廢墟, 新墨西哥 拱門, 猶他 布萊斯峽谷, 猶他 峽谷地, 猶他 頂礁, 猶他 錫安, 猶他 - Grand Staircase-Escalante - 天然石橋, 猶他 - 紀念谷, 猶他 - 包威爾湖, 猶他 大峽谷, 亞利桑那 石化森林, 亞利桑那 仙人掌, 亞利桑那 - Canyon de Chelly 大盆地, 內華達 - 米德湖, 內華達 冰河, 蒙大拿 北瀑布, 華盛頓州 雷尼爾山, 華盛頓州 奧林匹克, 華盛頓州 火山湖, 奧勒岡 - 奧勒岡洞窟, 奧勒岡 紅木, 加州 - 火山岩床, 加州 拉森火山, 加州 優勝美地, 加州 - 莫諾湖, 加州 - 魔鬼柱, 加州 紅杉與國王峽谷, 加州 死谷, 加州 約書亞樹, 加州 峽島, 加州 紐約市 (New York City) 巴爾的摩 (Baltimore) 華盛頓特區 (Washington DC) 拉斯維加斯 (Las Vegas) 聖路易 (Saint Louis) 紐奧良 (New Orleans) 你也許不知道的國家公園 世界遺產 (World Heritage) 各地美食 萊特建築之旅 佛羅里達 野生動物 四季之春天 四季之夏日美食 紐約市中城的耶誕節 紐約市植物園耶誕火車展 華盛頓特區櫻花季 華盛頓特區國家教堂的耶誕節 吃在華盛頓特區 國家耶誕樹 歐巴馬狂熱 增訂日期 : 2008/6/20 目前 14 人在線上 過去24小時來訪人次:455
瓦哈拉的塗鴉簿 NSO Andrew Litton / Yuja Wang, Higdon, Tchaikovs (Dec 4, 09) Andrew Litton, conductor Yuja Wang, Pianist Program: RIMSKY-KORSAKOV - Suite from The Snow Maiden HIGDON - Piano Concerto TCHAIKOVSKY - Symphony No. 1 in G minor, Op. 13 "Winter Dreams" Dec 3 - 5, 2009 因為先看了別人寫的樂評,看完後我就不想自己寫了,因為怎麼樣都比不上專業的寫法,有興趣的請去看看:http://ionarts.blogspot.com/2009/12/dream-playing-for-winter-dreams.html http://www.washingtonpost.com/wp-dyn/content/article/2009/12/03/AR2009120304994.html Higdon的協奏曲是首演,一般來說我對新音樂缺乏興趣(或者如指揮Litton訪問Higdon時所說的:"new music is looked upon as Brussels sprouts"),但是很難得地我非常喜歡這首曲子。我想如果會喜歡 Prokofiev 的鋼琴協奏曲的話,應該也會喜歡它。有點像混亂中的秩序,非理性中的邏輯。雖然我覺得樂團和鋼琴間有些地方可以再琢磨平衡些,但已經是相當精彩的演出。王羽佳相當厲害,這聽來有點瘋狂的曲子她能應付自如,而且音量能與同樣瘋狂的樂團對抗。 Tchaikovsky Symphony No 1 是我印象非常淡然的曲子,但是NSO的演奏異常精彩而投入,到第四樂章高潮的段落我竟然看到有團員面帶微笑演奏。我想 Andrew Litton 是個很能影響樂團帶動情緒的指揮。Snow Maiden也同樣富色彩變化,各部聲音非常協調。 這場音樂會的觀眾層比較接近我平常看到的,年齡層高得多,其他族裔也少得多。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留言討論區 加入討論留言 (Jan 5, 10) 哈哈,真不好意思,讓酒保轉瞬變成小丸子 我的第三個版本正是Horowitz的,不過是那個毀譽參半,與Ormandy合作的那個. 其實我發現我自己聽的音樂裡,19XX的曲目會被我喜歡的是少數, 感覺上我是那種LKK派的. Val (Jan 5, 10)我突然覺得自己很像櫻桃小丸子,額頭上出現三條線...說真的不是什麼專家,折煞我也。 果然Cui的音樂我一首也沒聽過,不要說沒聽過音樂本身,連隨便一個作品都叫不出名字。我有陣子進二手唱片行看到Melodiya出的唱片常常連名字不認得都買(有的全是俄文),這樣都還沒碰上一張Cui的錄音,我想他的作品大概是被徹底遺忘了。 拉氏三號鋼協除了Deadlockcp提的兩個版本之外(兩個我都很喜歡),我還建議Horowitz和Reiner CSO在RCA的版本。那是單聲道錄音,音效可接受,Horowitz應該還在全盛時期,演奏火花四射精彩無比。他晚年在RCA又出過一個立體聲錄音,指揮是Ormandy,那個錄音就毀譽參半,有人極推崇,但我覺得比不上單聲道版。 Byron Janis的風格和Horowitz很像,這位演奏生涯很短的鋼琴家至少有兩個版本:和Dorati合作的Mercury版,和Munch合作的RCA版。兩個我都很喜歡,而且CD的音效相當好。 另外一個對我有點特殊意義的演奏是Kissin和Ozawa,我當年考qualify的前一天晚上在Carnegie Hall聽他們的這場音樂會。Kissin有點冷,這個演奏像是冰與火的融合。 三號的裝飾奏有長和短兩種版本,一般來說用短版的整體演奏速度快,比如像Argerich, Horowitz, Janis。用長版的整體速度會偏慢,像Kissin, Ashkenazy, Pletnev, Van Cliburn。我覺得三號是純感官刺激的曲子,像六脈神劍,要真氣充沛又六劍齊使,才會有看頭。真氣不足或是只能單使一劍的,難保不會走火入魔或碰上真正高手,還不如改練其他武功。君不見Shine電影裏頭以及真實人生的David Helfgott,他的三號就為我們做了示範。 Deadlockcp (Jan 2, 10)對了,既然Val是俄國音樂的專家,想順便請教一下,有沒有接觸過Cesar Cui的音樂?我記得以前看到英文網站形容他是"best remembered as the least remembered member of the Russian 5" 今天在廣播上很難得聽到Balakirev的第一首交響曲。我的Svetlanov的版本是大學時偶爾會放來聽的曲子之一,所以印象很深。其餘的俄國五人組的音樂我的收藏還蠻多的,唯獨Cui是連一張也沒有~~ 因此,突然聯想到這個問題~~~ 如果有Cui的音樂,有推薦的錄音嗎?還是本身對他的音樂的評價不甚高,所以也不推薦買他的作品? Deadlockcp (Dec 31, 09)嗯,很有趣的,那些favorite cello concertos裡有一張多的曲目是巴洛克末期/古典樂派早期的曲目。那個年代的表演方式,今天的人來看,都會感覺過於浪漫,不過就是音樂詮釋方式在改變的一個很好的見證。 其實我對大鍵琴真正的喜愛,是隨著開始學它之後才開始的。以前小學國中在聽Baroque音樂時,對於大鍵琴的了解,頂多只是一個很奇特的樂器,增加了音樂不同的音色。 很可惜的,早期60年的錄音對於大鍵琴的製作方式都非常不正確,沒有經過認真的研究。這也使得許多普遍的這些所謂的巴洛克的錄音當中,大鍵琴的聲音過於輕脆,而且音量其小。 真正那時的大鍵琴,音量雖然比不上鋼琴(of course),但音色是很充實很飽滿的。到了90年代,音樂家們也不斷在創新,了解如何將那時期的音樂表演得很有活力。我回台灣時,都會翻一下當初小時覺得愛不釋手的一些錄音。現在反過來聽,都已經覺有點無趣。 我同意大鍵琴很多表現上會很容易單調,所以我也沒辦法一次連續聽上幾小時。 不好意思,一不小心寫了太多了。其實我也沒有要大力推銷巴洛克音樂的意思,只是希望有機會可以跟大家介紹一下一些不同的曲子而已。畢竟,我每個時期的音樂也都有聽很多~~http://www.youtube.com/watch?v=NY3Ab9mU7t4 以上是個Frescobaldi的一首toccata,是巴哈早100年的巨匠。那時期的風格跟後來大家熟悉的所謂high Baroque差很多。 樂器本身的音是有點輕,不過表演的方式比較現代,而且這種曲子在鋼琴上面彈根本不大能聽~~~ suzy (Dec 31, 09)事實上我個人從來沒有收藏"XX全集",不管是演奏者的,或是作曲家的. 如果是演奏者,我發現我很少會喜歡某一人的所有曲目,我總是喜歡甲的A,乙的B等等. 所以,衝動也只是衝動,昨天看過之後想買的是favourite cello concerto, 有三張CD(http://www.amazon.com/gp/product/B000002S1F/sr=1-3/qid=1262289200/ref=olp_product_details?ie=UTF8&me=&qid=1262289200&sr=1-3&seller= ) 尤其杜普雷從來都不是我最喜歡的大提琴演奏家 (冏). 你講的拉氏那兩個版本我都有,我其實還有第三個版本. 不過val是俄羅斯大師 :P, 所以想聽聽他的說法 我想每個人偏好不同,例如您喜歡的樂器與樂派,很有意思的是,我個人不甚喜歡大鍵琴,而且不喜歡的原因還正是你喜歡它的原因 (一笑). 巴洛克也不是我最喜歡的樂派. 我自己在西方樂器上只會鋼琴. 若有機會學習另一個樂器的話也許會選中提琴下手. 偏好不同也表現在版本上. 有時候我喜歡某個版本也說不特別原因.或是時間不同喜歡版本也不同. 正因如此,我總愛聽聽不同看法,有趣之外也許自己下次欣賞時也許少點"遺珠之憾" Deadlockcp (Dec 31, 09)Amazon 上有賣Du Pre的Complete EMI recordings,我也有收藏。不過近期EMI推出的這些collector edition,都不沒解說,除了cd track的曲目以外,基本上沒有任何多餘的資料。所以,這是純粹給已經知道曲子的人用的。 事先警告:那一套很多曲子的品質參差不齊。所謂的品質,不單單只是錄音的,而是Du Pre本身拉的。除了Elgar的協奏曲不要講,剩下有些協奏曲的錄音,她拉得有點草率。不過她跟她老公拉的一些室內樂相當不錯,包括Beethoven的piano trio 和 cello sonata,以及 Brahms的cello sonata~~ Rach No.3,可能還是要請Val回答。我的cd收藏大多以廣度出發,所以版本比較不多。我自己有的幾個版本中,Ashkenazy/Previn是我覺得比較好接受,但整體的表現,不能說不好,但也沒有到讓覺得得非常棒,算是很普通~~ 不過有很多人會推薦Argerich跟Chailly合作的live的那個版本。我在youtube上看影片後,也非常喜歡~~~ suzy (Dec 31, 09)Happy New Year! Hilary and Jackie台灣翻成 無情荒地有琴天. 昨晚複習,之後有想買杜普雷全集的衝動. 另,在這裡圖書館借到Stacker的巴赫無伴奏,這幾天還真是濃濃大提琴味啊! 不過,要問的問題當然是跟俄羅斯有關係的! 拉赫曼尼若夫的三號鋼琴,你最喜歡誰的版本呢? ps/已經從多倫多回來,流水帳與照片已上線 Deadlockcp (Dec 29, 09)我其實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在一開始接觸古典樂的時候就對巴洛克時期的音樂就會有小小的偏愛。當然,在大學大量收藏音樂的時候,其他時期的音樂我都有接觸。應該說,除了聲樂以外的音樂,大部份的作曲家應該可以收集的器樂曲我大部份都有。我收集音樂是朝廣度出發,所以很少會有一首曲子有超過3個版本。 不過,我對巴洛克的曲子一直有愛好,但在學大鍵琴之前,以室內樂和協奏曲為主。其實巴洛克音樂以及更早的音樂這一區,今天在古典樂的世界裡,已經算是分開獨立的一區。主要的原因是,這些early music performers都用古樂器演奏,而且演奏方式跟一般傳統古典樂的教法不同。譬如說,傳統的老師在鋼琴上教巴哈,跟大鍵琴老師在大鍵琴上教,整個style會大不相同。自從我學大鍵琴之後,我才開始真正接觸鍵盤獨奏曲子。畢竟,大鍵琴的很多變化較鋼琴少,很多東西不是比較細膩,就是得更深入了解那個時期的曲風跟要表達的東西~~~ 不過話說回來,「巴洛克」這個名詞的用法,其實是20世紀才有的名稱。因此,那個時期的曲風,不同的國家,其實差別都蠻大的。不要說國家,其實前後差個幾十年,同國家曲風的差別也相當大。我個人覺得,有時深入一點做些研究也挺有樂趣的。不過那是我純粹是我個人的想法啦。我認識很多聽古典樂聽不少的朋友,目前也只有一位聽early music的音樂深入的程度是跟我一樣的 :)~~ Val (Dec 28, 09)我聽音樂很沒系統,任性地在這裏寫寫而已。早期音樂我聽得極少,太佩服你的收藏了!大鍵琴和巴洛克應該不是顯學,我很好奇是怎麼開始產生興趣的呢?是因為學過樂器所以能欣賞技巧的部分嗎? 我會這麼問是因為我不會任何樂器,所以聽得不夠多的東西我無法分辨困難度高低,這種情況下我只能靠感覺,加上我沒有宗教信仰,所以大部分巴哈和之前的音樂我沒辦法產生感覺,也就不特別喜歡。但是對於我能夠理解的東西,我會因為欣賞純粹的技術而產生喜好。 這個例子也有點奇怪:比如我對Saab的喜好。大學時代我對Saab毫無瞭解,當時我認為Saab 900是天下最難看的車型。來美後開一輛Saab 900,開始瞭解它的結構設計,逐漸欣賞它純粹的工業技術,也開始喜歡它那獨特的外觀。這種喜好漸漸開始變得感性,以致我會因為Saab的消失感到遺憾,以及詛咒GM。 我對Tchaikovsky的感覺一直都很感性。說來有點低級,但是聽1812序曲到結尾鐘聲響起加農砲將要開打時,還真會有點小小的感動。不過雖然說以前喜歡聽歌劇和俄國音樂,但是對俄國歌劇卻完全沒有辦法接受,不曉得是因為俄國歌劇奇怪還是我奇怪。 Deadlockcp (Dec 24, 09)btw, 我高中大學時對Tchaikovsky的第一號交響曲的印象還蠻深的。其實Tchaikovsky多年之後自己仍然相當愛他這一首交響曲。雖然不像4 5 6 寫作的時候那麼成熟,但讓我們看到Tchaikovsky的很真誠的俄國風,不像後來他推德奧派的曲子時,轉變成我們之後認識的Tchaikovsky~~~ Deadlockcp (Dec 24, 09)Hi Val, 在這兒留言,不知道會不會很怪,不過剛剛發現,我們的興趣的重疊部份還挺高的。 小弟也是死忠熱忱的古典樂癡,從小五開始接觸,到今天一直沒有斷過。跟您不大一樣,沒收集LP,不過自己的CD收藏應該是有到三四千張吧。可惜我聽的音樂以器樂為主,聲樂比較少接觸。 而且,我對巴洛克時期的音樂有蠻深入的研究,在Stanford這兒終於有機會學大鍵琴,已學4年之久。不過也因為這樣,這幾年所聽的音樂已經慢慢從全部的spectrum,漸漸走到early music這一區。雖偶爾還是會聽聽那些其他時期的音樂,不過因為常常得從cd得到新的靈感和想練的鍵盤曲子,所以最近聽的音樂便以Baroque為主~~~ 在這幾年狂收集之後,Baroque的音樂說不定有到1000多張甚至更多,呵~~~~ Val (Dec 17, 09)我知道我說話常常主觀而刻薄,有時事後會後悔妄語。不過既然你要問,而我也聲明了是不負責任的說法,那麼.. 我覺得態度嚴肅的音樂家對錄音應該很慎重,決定去錄一個曲子應該是覺得有心得,有些和前人不太一樣的想法,想要傳達給聽者。大部分的音樂不存在所謂唯一決定演奏版本,一般來說聽音樂的人也很樂於接受不同的演奏。Elgar Cello Concerto我覺得是極少數的例外,至少對我,聽了Du Pre的演奏之後完完全全沒有好奇心想去聽其他人拉的。已經滿了,自然容不下其他。 所以,我覺得在1965年之後還去錄Elgar Cello Concerto的人,要不是利令智昏,被唱片公司牽著鼻子走,要不就是缺乏自知之明,自然他們的音樂也沒什麼好期待的。 (Dec 17, 09) 不是用它來比較演奏好壞,而是凡是進錄音室去錄了這首曲子公開發行的大提琴家,他們其他的演奏也沒太多好期待的。Why? Val (Dec 17, 09)你說的”變魔術”是稱讚吧?等著看你說嘴。我一直對長得帥或注重外表的年輕鋼琴家有成見,也許下次有機會應該去聽聽他的演奏會。 Starker的Mercury原版黑膠唱片才真的叫昂貴,雖然我覺得很多東西真正的價值不是金錢能衡量的。 我沒看那部電影(狂戀大提琴?),也不打算去看。其實很多事情保持無知也許感覺會更純粹。當我聽Barenboim在82年指揮的Pavane pour une enfante defunte,我寧可很naive的相信音樂中深刻的無奈與感傷是有感於Du Pre的病和短暫但輝煌的演奏生涯。 Du Pre演奏的Elgar Cello Concerto是我聽過最有感染力的音樂。這也成了我不負責任地衡量大提琴家的試金石:不是用它來比較演奏好壞,而是凡是進錄音室去錄了這首曲子公開發行的大提琴家,他們其他的演奏也沒太多好期待的。 (Dec 13, 09) 是這位彈的,Jean-Yves Thibaudet, 感覺就是用鋼琴在變魔術. 有空再來詳細說嘴. 我幾位愛樂同好也是共同推薦Fournier與Starker的版本, 但是我一直還沒將那兩版納入.一來因為已經有馬友友(舊的版)與Casals的版本,二來因為對巴赫的無伴奏,老實說還沒喜好到可以讓我放手買四種版本的程度. 加上Starker的版價格似乎不低(上次找的時候的印象),就一直耽擱下來了 馬友友的琴,我也聽過那故事.剛剛google 杜普雷竟然發現wiki還真有紀錄那段呢! 不知為什麼,馬友友一直不是我最喜歡的大提琴演奏者,當然也不討厭他就是了. 對杜普雷接觸也不多,改天來複習一下她的電影好了 Val (Dec 13, 09)以前台大視聽館每星期有一天下午固定會放一齣歌劇的Laserdisk,我每星期都去報到。我已經忘了是怎麼開始喜歡聽歌劇的,其實歌劇非常麻煩,非常不合時宜,也許我就是喜歡它與現實脫節的浪漫特質,有的時候我的確是會喜歡大量物資與能量的壯大消耗。 你們這週六曲目看起來可相當精彩,據我所知鏡子應該不是隨便誰都能彈的曲子,不知鋼琴家是何人,你聽後感想如何。我很喜歡拉威爾,但不那麼喜歡Brahms的鋼琴獨奏和室內樂,感覺很像被關在迷宮裏找不到出口。 我不那麼喜歡Casals,而Rostropovich的巴哈雖然絕對是一家之言,但是我覺得他太老了:我說的不是技術退化什麼的,而是他太過深思熟慮又太過小心翼翼,花了太多力氣試圖做出很大幅度的動態對比,也花太多力氣去雕琢細節,給我種機關算盡的感覺。比較起他的Dvorak Cell Concerto,我多麼希望他在更年輕的時候就去錄巴哈。不過這也很可能因為我聽過Fournier和Starker,成見已經太深。 我的馬友友CD是80年代初的版本,不是他最近那個 "inspired" by Bach 版本(and what the hell does that mean anyway)。我覺得他拉的有點悶,雖然是不錯的演奏,但好像少了點活力或是什麼。我看過一段傅聰的訪問,提到了Du Pre,說到馬友友的琴是杜普蕾留下來的,可杜普蕾拉琴和馬友友拉琴完全就是兩碼事。 我另外一個毛病是有點挑剔錄音音色的正確性。我手頭這些錄音除了Philips版的Fournier真的是在某座教堂的現場錄音之外,其他應該全是在錄音室錄的,但是絕大多數的CD聽起來都加了太多的人工殘響,搞得像是在見鬼的大教堂裏演奏似的。我非常討厭這種扭曲樂器正常音色的加工。 (Dec 11, 09) 那種介紹台詞還真有趣...不過我對歌劇真的完全沒接觸啊 講到鋼琴的話,週六(明天)的曲目是: Ravel : Pavane pour une enfante defunte (1899) Ravel : Miroirs (1904-05) Brahms : Sonata No. 3 in f minor, Op. 5 (1853) 說實話,拉威爾不是我喜歡的,不得不承認是因為野田妹的那首鏡子. 巴哈的無伴奏...馬友友的之外好像是有凱薩爾斯的,羅斯托波維奇的沒聽過,為什麼對它失望呢? 有點好奇... 我也是到最近才注意到中提琴的曲目. 所以說來還是有酒保沒辦法傳的飯菜啊? :P Val (Dec 11, 09)大學的時候認識我的人常這樣介紹我給別人:「這人喜歡聽歌劇和俄國音樂」,不過語氣裏大概是把我當怪人看。 開始聽比較多的古典樂以及開始大量買CD是來美國以後,那時認識不少主修鋼琴的,常有機會聽到免費的演奏,所以鋼琴的CD也買得特別多。我想我的CD/LP裏頭最多的應該是管弦樂和鋼琴獨奏/協奏。 我對大提琴也有特別的喜好,有陣子致力收集不同大提琴家在不同時期的巴哈無伴奏,我想我有不下十來種版本。原本一直期待Rostropovich的錄音,等到他真的錄了,我聽了之後,反而不想買了,也沒再去買其他演奏。我覺得大提琴的聲音很像人在唱歌,很容易在演奏裏投入感情,聽音樂時也很容易有感覺。 小提琴聽得沒那麼多,我想可能和我早期的音響系統的特質與早期CD音質惡劣有關。我很早就買了Heifetz在RCA出的所有的小提琴協奏曲,但怎麼樣都無法忍受他那「尖銳,單薄,冷酷」的音色。要到很多年以後我開始聽LP,並且買到原版的老唱片,才知道我當初的感想有多離譜。不過也已經錯過了瘋狂購買CD的時代,並沒有因此而開始多買。其實我有的沒的小提琴奏鳴曲和各種室內樂還算不少,只是不太激得起共鳴。自從女兒開始學琴後,開始對小提琴有比較大的興趣,會認真去聽一些比較技術性的東西。 至於中提琴,真是汗顏,我沒聽過任何一首以它為主角的音樂。 聽音樂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滿足,比如以買唱片來說,我超懷念住New Jersey時家附近的二手唱片行,成千上萬張的古典唱片,每張一元錢,還真是想聽什麼隨便買,比租CD或是現在的MP3 download都還便宜得多。 suzy (Dec 9, 09)這兩天snow storm, 聽柴氏的第一號交響曲還真是應景! 之前你提到較少聽小提琴協奏曲,我很好奇你聽最多的曲目是? 我自己的經驗是先從鋼琴開始,之後轉到小提琴. 不過大提琴曲目聽得少(本身數量也比較少就是了)! 最近才開始注意到中提琴協奏曲... Val (Dec 7, 09)其實DC這邊的天氣根本談不上冬天,音樂會前的那幾天都還有50度左右,一直到星期六才下了第一場雪。 我也是比較熟後三首,說起來聽古典樂的人除非是極端討厭Tchaikovsky,否則一定有六號的錄音。我很高興在這場音樂會聽到的是一號而不是六號,否則一定會忍不住和Mravinsky或Kondrashin比較,滿足程度就會差很多。我相當喜歡那天的一號,非常清新可喜。 suzy (Dec 5, 09)可是那專業的是英文,好多字看來好累啊 :P 柴氏的一號,不知道選擇此曲是否因應現在的天氣來營造一種別的氛圍? 柴氏的交響曲,我比較有印象的是4~6,1~3中的1,3號雖然有聽過,也是沒大印象 加入討論留言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