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行腳 |
瓦哈拉的塗鴉簿 古典大廠的墮落與iPod (Oct 4, 09) | ||||||||||||||||||||||||||||||||||||||||||||||||||||
一般來說我並不好為人師,對於傳達我自己的想法說服別人也並不熱心。碰到野人獻曝,我大概只會隨聲附和:是啊冬天曬太陽真是既舒服又環保,而懶得去解釋世上還有一種叫做暖氣的東西。只有當這野人說服了皇帝下令全國冬天只能曬太陽而不許用暖氣,開始影響到我的生活時,我才會想認真說話。 iPod這東西的流行,任何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都看在眼裏。我雖然沒興趣用它聽音樂,但它的流行原本也與我無涉。畢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與習慣,自己聽得高興聽得滿意就好,我毫無意見。不過近幾年來我開始覺得它開始影響到我的權益,即使我只用家用音響聽CD,從來不用耳機聽MP3。 這需要花點力氣來解釋。 夫iPod者,隨身聽也。其物輕薄,能收納廟堂之音,巷閭之聲愈萬闕。以其貪承載之廣交通之速,樂音再現但重其形貌相類,不求盡善。識者以貌合神離為病,而人不改其樂,取其便捷耳。心之所繫,乃無入而不自得。雖處紛擾之地,吵嚷之境,earbuds在耳,立登極樂,不復縈迴人間之苦。此物之道,在與外界諸音相抗。擾攘愈甚,其發聲愈強,乃收振聾啟聵之功。蓋泰西古聲,其樂音時而奮揚,時而瘖啞。其低迴也,弱於四野諸音,隱遁不聞。其高亢也,又如霹靂雷鳴,震耳欲聾。以其發聲忽強時弱,極不利隨身聆聽。幸賴晚近科技,取其長而補其短,損有餘補不足,名曰「動態壓縮」。諸般樂器,無分遠近高低,乃能一致協和,聽者無礙於身之所在,此真隨身聽也! 唯其弊者,罔顧天地音聲之道。蓋貓之喵嗚與獅子之吼,其音強弱,豈能等量無二乎?鐘鼓絲竹,形體各異,發聲之理亦殊,豈能一概而論,妄圖諧調其動態?Fortissino與Pianissimo不分,黑白不明,人鬼無界,是為無極。溺於奇技而逆於天道,愚也。 把話說白了,就是古典音樂裏聲音的動態(dynamic),也就是最小聲和最大聲之間的差距,被商人給和諧掉了。因為用耳機聽忽大忽小的聲音很不好聽,小聲的部分無法對抗背景噪音,而大聲的部分又會太刺耳,所以最好把差距給拉平,讓音量保持一致。如果是聽類似harpsichord的樂器,因為本來就沒多大的動態,所以沒多大影響。但如果是聽管弦樂或是鋼琴,這種不自然的動態壓縮就會讓音樂聽起來像在開玩笑。 流行音樂的動態壓縮已經有十多年了,而古典樂的動態壓縮是最近幾年我才開始注意。其實以現代的錄音設備,只要不是太無能的錄音師,其實是能錄出相當接近真實的音響效果,而且CD這種格式原先的設計就是要能保存真實的動態範圍(這是CD格式在理論上超越LP的地方)。近年來古典音樂市場的改變,新生代使用者大多是下載MP3到隨身的iPod上用耳機聽,為了最佳化在隨身機上的播放效果,新的錄音都做了很大的動態壓縮。而且古典大廠愈搞愈惡質,現在連CD的音質都被搞成像MP3。 這些大廠裏頭,我覺得最墮落的是DG。 我買了王羽佳(Yuja Wang)在DG出的第一張CD,那是我聽過的錄音裏動態壓縮的極致。鋼琴的聲音聽來雖然有鋼琴的音色,卻完全沒有動態,聽來像是風琴或是大鍵琴。蕭邦和李斯特的奏鳴曲,而居然從頭到尾維持近乎一致的音量與強弱,簡直像在開玩笑。我對這張唱片失望透頂,要不是曾聽過王羽佳的現場,我一定會把她的演奏打成拒絕往來戶。 是不是所有DG的錄音都有動態壓縮的問題?也不盡然。比如像李雲迪在DG的最後錄音,拉威爾協奏曲和普羅可非夫二號協奏曲,我雖然對他的演奏有些保留意見,但是錄音本身相當好,非常自然。而Krystian Zimeran的所有錄音,每一張都錄得極優秀極自然。尤其是德布西前奏曲,把鋼琴的動態錄到極致,相當懾人。我猜如果音樂家太小牌或是沒太多要求,又或是當唱片公司認為主要消費者是年輕人用MP3來聽,就會惡搞錄音。 所以我的結論是這些音樂新秀的錄音不值得花錢買CD,反正和MP3的音效差不多,不如去download聽聽就算了,真的欣賞的就想辦法去聽現場。反正我的舊CD和LP很多,又常有機會聽音樂會。就算所有古典大廠明天全倒閉了,就算從此再也沒有新錄音的唱片可買,對我也沒多大的損失。 | ||||||||||||||||||||||||||||||||||||||||||||||||||||
瓦哈拉首頁 | 前一則 | 後一則 | ||||||||||||||||||||||||||||||||||||||||||||||||||
| ||||||||||||||||||||||||||||||||||||||||||||||||||||
瓦哈拉首頁 | 前一則 | 後一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