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行腳
  
  
 • 網站導覽
 • 旅人群像
 • 旅人行腳   首頁
 • 旅人的台北印象
 • 旅行行程規劃幫手
 • 行李檢查清單
黃石 (Yellowstone National Park)

冰河

 • 留言討論區
 - 吃吃喝喝的討論
 - 網站技術討論
總計 來訪人次
瓦哈拉的塗鴉簿  NSO Mahler Symphony No 2  (Apr 5, 08)

Iván Fischer, conductor

Program:

Mahler Symphony No 2

April 3 - 5, 2008

星期四晚上跑去Kennedy Center聽了這場音樂會。雖然去年就知道有這場馬勒二號,但沒去買聯票,隔一陣子也忘了這回事。前幾天看到Kennedy Center送來的email,提到這場音樂會。查了下發現還有票,星期四傍晚就跑去買票聽當晚的首場演出,也算是臨時起意。

馬勒二號算是我極常聽而且聽得極熟的曲子,不過我還從沒聽過現場。去音樂會聽熟曲目最大的風險是既有的美好印象(或者也可以說是成見)太強烈,很不容易會滿意音樂會的演奏,會感動的機會就更渺茫了。這場音樂會其實完成度很高,但是我一直不怎麼進入情況,總覺得少了點什麼,像是去吃了頓法國菜,餐廳氣氛服務和食物的排盤都是一流,食物入口卻發現醬汁裏的高湯是用罐頭充數,缺乏深度和層次。

我說的不是法國號或小號吹走音,也不是Kennedy Center的管風琴像貓叫。雖然我的確對管風琴相當失望,但是這些技術層次的細節問題我通常在聽音樂會的時候會自動忽略。其實純粹就技術層次來看,指揮的手脕相當高超,以這麼大編制的曲子,他能做到各聲部平衡,包括女低音,女高音和合唱團,相當不簡單。同時指揮的控制力相當強,可以感覺到從頭到尾樂團完全在指揮的意志之下,做出指揮要求的演奏。NSO其實是個相當好的樂團,表現完全稱職。

我覺得少了的東西,好像是比較深層次的思考。我知道這種說法極端主觀,但是整個演奏好像少了些凝聚力或張力。整體的速度感覺上稍偏慢,在比較慢或小聲的段落好像有些鬆散。我總覺得表現戲劇性或張力的方法不應該是把慢的段落搞到其慢其小聲,然後在爆棚的段落用誇張的彈性速度和極大的音量做出對比。彈性速度應該是用在整首曲子的所有段落,在指揮精密的算計和控制下發揮,從而掌握聽眾的感覺,而不光是用來做高潮段落的戲劇效果。我並不討厭慢速度,尤其馬勒二號不應該太快,但是因為慢而抓不住聽眾的感覺,總不能算是成功。

馬勒二號的第二和第三樂章都是三拍子舞曲風,雖然不是華爾茲,但是我覺得應該要有舞曲般的節奏感,而不應該像是節拍器在打拍子。末樂章相當長,好的演奏應該是層層疊疊,慢慢營造到後面合唱和女聲出來,一直到最後管風琴進來,全曲到最高潮,讓聽眾感動到不行。可惜這場演奏的末樂章感覺像是好幾個各自獨立的小段落組合起來,少了前後呼應和發展,結尾的高潮讓人覺得有點突兀,自然也談不上感動了。

我又忍不住要抱怨Kennedy Center的管風琴了。這當然不是指揮的錯,但是管風琴的音量簡直就比鋼琴還不如,而且感覺不出什麼低頻,完全無法營造出結尾宗教般昇華的氣氛。說實在的,我覺得我的音響上管風琴的聲音像樣得多了。

我想Iván Fischer算是稱職的指揮,但是距離大師可能還有一段。這是我第二次聽他指揮NSO,在2006/2007季我聽了另一場他的Brahms二號,好死不死也是我很喜歡而且聽得很熟的曲子。那場音樂會更加不行,控制得有點力不從心。我覺得有點像那種球員沒進入情況的比賽,開賽沒多久就落後太多分,覺得無力挽回敗勢,只想趕快把這場比賽拖著打完。

NSO Mahler Symphony No 2

聽完音樂會回家就有衝動想找Bernstein的唱片來聽,但是太晚,不適合聽這麼刺激的音樂。星期六早上一面聽Bernstein一面寫這篇記錄,一面就在感歎同樣是現場音樂會,Bernstein怎麼有辦法讓紐約愛樂達到這樣的效果。DG這個時期的數位錄音效果也相當驚人,我在Avery Fisher Hall聽紐約愛樂也不只兩三場了,從來沒感覺那裏的音效能像唱片上聽起來那麼好。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加入討論留言
留言討論區

目前尚無留言。

  加入討論留言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All Rights Reserved TravelerEdge.com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