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行腳
  
  
 • 網站導覽
 • 旅人群像
 • 旅人行腳   首頁
 • 旅人的台北印象
 • 旅行行程規劃幫手
 • 行李檢查清單
死谷 (Death Valley National Park)

海龜 (Dry Tortugas National Park)

 • 留言討論區
 - 吃吃喝喝的討論
 - 網站技術討論
總計 來訪人次
瓦哈拉的塗鴉簿  關於交響情人夢的絮叨  (Mar 4, 08)

1.

管弦樂演奏得太中規中矩了,通常不太聽得出千秋王子在領悟前和開竅後同一首曲子上的對比,我猜可能只是同一個錄音的不同剪接而已。身為觀眾,只能根據千秋的旁白加上他便秘似的指揮表情來想像他在音樂上的成長。

2.

鋼琴的配音,尤其是野田的部分,往往能配合人物的性格和心情表現在演奏上,常有神來之筆。這麼些鋼琴曲裏面我又特別喜歡那兩首雙鋼琴演奏。他們在練習K448的橋段裏頭有許多爆笑,野田滿臉委屈地把大調擅自轉成小調那一小段讓人絕倒。千秋豁出去的最後演奏配樂配得也好,有莫札特式的精靈頑皮。Rachmaninoff鋼琴協奏曲二號原本當然不是雙鋼琴,劇中千秋彈管弦部配合野田的演奏,配樂只演出了開頭和結尾,卻有驚人的氣勢。我真的很想知道這段是誰彈的,也很想去找雙鋼琴改編版的錄音,結果當然是沒找到。

3.

可能是正經演奏錄音聽太多了,千秋王子雖然用力主打貝多芬七號,配樂的演奏卻沒留給我多少感覺。反倒是野田胡亂用鋼琴彈的主旋律,讓我耳目一新。我倒是有李斯特改編的鋼琴版貝三和貝四,真去聽完全曲其實是沒有交響版耐聽,不過這大概也和鋼琴家的演奏功力有關。

4.

聽野田彈琴讓我聯想起Argerich的狂野風格,好死不死她竟然也有K448和貝多芬小提琴奏鳴曲”春”的錄音,不過狂飆暴力遠遠超過野田。

5.

劇中雖然沒那麼明講,但野田被描寫成超級大天才。開始時她花三天去練K448,雖然驚人,但還在想像範圍之內。後來去參加比賽,花幾天苦練就彈出內外兼修的舒伯特,花幾小時就彈出瑕不掩瑜的彼德洛希卡,這就太出格了。

6.

我想配樂的音樂家大概還是無法放下矜持去模仿大學生的音樂水準。如果隨便一個大學生就能唱夜后的詠嘆調,很多專業的女高音大概只好回家養小孩唱唱搖籃曲算了。野田音樂比賽時彈的蕭邦練習曲在劇中被表現成大失敗,但是我聽配樂並沒感到有什麼不妥。印象裏唯一比較忠於劇本的是搖滾小提琴家拉的奏鳴曲”春”,配的樂真的像殺雞一般。

7.

我從來沒想到Verdi的安魂曲和Prokofiev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竟會如此爆笑。

8.

SP的劇情和配樂都草率得多,有點失望。

9.

SP裏竟然出現我熱愛的Rachmaninoff鋼琴協奏曲三號,可惜演奏聽起來有點沒力。

10.

SP裏野田兩次演奏Ravel小丑的晨歌,第一次像是剛搬進宿舍踢館給大家下馬威,但是最後在獨奏會又來一次,就有點炒冷飯,讓我懷疑是沒經費找人錄新的曲子。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加入討論留言
留言討論區

lysistrata  (Dec 21, 10)
人生得意須盡歡,金樽是不能空對月的。所以提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當然要得意忘形,不用在意。但,或許不該用「得意忘形」,比較像是色不迷人人自迷的self-indulgence。

啊你就建議一下他們買別款車啊,都不買美國車啦?其實美國車還真好坐。

Val  (Dec 20, 10)
生產者和消費者總是有不同觀點。我常常提醒自己不要太過自我感覺良好,在說到自己喜歡的商品時不要過於得意忘形,不過偶爾還是會忘記。

我喜歡Z8勝過Z3,雖然它們外觀只有很微妙的差異。Z8也在某集007裏出現過,但是很容易和Z3搞混。以敞篷的外觀來說我更喜歡6系列,不過我如果要考慮開BMW的話我只會去試M3,不會碰別的型。

比較起X Type,我更討厭R。我只開過一次XJ8,因為沒什麼開大型房車的經驗,並沒覺得不好開不流暢。起步當然比不上小車,但後勁十足。我在不知天高地厚的年紀曾在高速路上和一輛XJ高速競逐不短的時間,深知這種車的實力與開這種車的車主可能會有多瘋。

我周圍的親朋好友不是開Mercedes就是Lexus,氣悶得緊。

suzy  (Dec 19, 10)
我也看到那篇,還加了詞庫作了三首唐詩 XD

我對車子的興趣跟兩位不同,那是我研究的產業,故我關心的是產品Recall, hybrid的生產等

lysistrata  (Dec 19, 10)
關於唐詩產生器,如果能弄個李商隱已經算神器了,李白杜甫不可能,王維蘇軾更不可能。但也許想太多了,只不過就好玩而已。

007的車,是不是Pierce Brosnan初登板的第一部,有一場他跟某女在懸涯邊飛車追逐的戲,裡面有一部紅色Z3(好像也是Z3剛上市),不賴。當然我不是為德國車護駕,純粹看外型和表現而已。

我也覺得這幾年的車過於流線的設計,總感覺很速食。Jaguar XJ的線條就是剛剛好,彎曲的弧度恰好卡在運動型和房車之間,後來的X type就過頭了,很像個油頭粉面的滑頭小子。不過我聽開過的人說,XJ不好開,諸如很緊、操作不夠流暢、驅動得很費力之類的評語。

Val  (Dec 18, 10)
任性繼續007之車的話題。

英國情報員用英國政府的錢卻開德國車,怎麼想都不協調。七系列雖然帥,我私心總覺得比不上Jaguar XJ系列,有點刻意壓抑內斂的紳士風範,一旦發足狂奔卻又沛然莫之能馭。

基於顯而易見的原因,007的車都是雙人座跑車,這是七系列不搭調的另一個原因。一輛車如果設計成能載三四個妙齡女子,總讓人覺得買車的人是因為需要帶女兒和她同學去踢足球。

我覺得現代車子的外形設計都太圓滑,彷彿怕稜角分明的線條會太費油或是讓別人覺得刺眼。但是跑車這種東西的存在就應該是要顛覆實用性,會考慮別人的看法或是二手車折舊的人該去開Lexus。

歷代007電影裏我最愛的車是Lotus Esprit,80年代初的型:



銳利的線條像是沒有妥協的餘地。

Val  (Dec 18, 10)
我也看了那篇,然後感歎我怎麼想不到那麼好的主意,雖然我從來都懶得去調我的唱盤轉速。最近那篇唐詩產生器更絕,瘋子和天才之間可能只有一線之隔。

有用無用,小用大用,還不都那麼回事。華山門下感歎令狐沖學了紫霞功只用來騙猴兒酒,可看小了猴兒酒也看大了紫霞功。

lysistrata  (Dec 6, 10)
對了,那天我讀到一篇文章。

寫文章的作者他不慎把黑膠唱盤的正確轉速給弄亂了,試一整晚都覺得速度很怪。最後他靈機一動,拿出MP3來做速度校準才搞定。

無用之用是為大用。

lysistrata  (Dec 6, 10)
我想誰開Aston Martin應該都很容易有豔遇吧...不過當然前提是這女的得知道甚麼是Aston Martin。好像有某一集007裡面有誰開過大7我覺得大7還是帥一些,Aston Martin的外觀太紳士了。

今天突然想起自己曾經一個與你類似的經驗,跟《琴之森》有關。

我有一個好朋友很喜歡《琴之森》,但是他不聽古典音樂,聽別的。有一天他打電話問我有沒有蕭邦,我說當然有啊,問他要甚麼。

他說,他想邊看一之瀨海比賽,邊聽著那些音樂,那樣才有FU。

他才說完,我便迫不及待地對她曉以大義。我說甚麼你也想得到,不脫古典音樂不是這樣聽的,這樣根本毫不實際,你想得太浪漫了,而且蕭邦一首曲子很長,根本不搭....

我大概很激動地演講了十幾分鐘,他一聲都沒吭。等我講完,他就悶悶地說:「我只想有個FU而已」。我繼續說:古典音樂不是只有FU而已,如果你想聽,可以怎樣怎樣啊,買甚麼甚麼啊。他又無奈地說了一遍:「我只想有個FU而已」。接著她因為要開車就結束了這通電話。

事後我想了一下,我覺得自己實在有夠掃興的。雖然我真的希望全世界每個人都聽古典音樂,但是也不能抹滅想要有個FU的需求。後來她因為很忙也就沒去找蕭邦配漫畫,我也沒有熱情道去買張蕭邦送給她,或按照漫畫裡的曲目燒一片給她,的確也沒有因此更親近古典音樂一點。現在想起來,真覺得我很狗屎。

所以啦,後來又遇上一個交響情人夢的迷,我一律都好好好、是是是。不過他也沒有要去找貝多芬七號交響曲、蕭邦一號鋼琴協奏曲或者拉威爾G大調。他只說在電影院裡面跟大家一起笑的感覺很好。Anyway....

suzy  (Dec 5, 10)
我說,瓦哈拉, 接下來我會不會看到"關於琴之森的叨絮"呢? 我不是故意來催稿的 :P

我自己是不喜歡用電腦看漫畫的,所以只有看一小時40分的動畫版. (youtube上找到的)

Val  (Dec 5, 10)
lysistrata:

沒的事,千萬不要誤會。我很喜歡這樣的討論,也感謝你對我here & there放肆的包容。

其實以交響情人夢的現象來說我想我了解你的出發點,事實上我們的看法應該很接近,主要差別可能在於我不認為動漫劇集應該背負教育與指導的責任,所以我比較在乎的是這些零碎知識的正確性,而不在於這些片段知識能拼出什麼樣的整體系統或是觀眾看了後能學到什麼。比如說像101求婚用蕭邦Op 10 No 3來象徵傷逝的情緒我覺得無不妥,但如果觀眾看了後認為蕭邦的音樂全都淒美哀怨,這不該怪到101求婚。Op 10 No 3只是道具,就好像007喝shaken Martini開Aston Martin,但正常人做同樣的事未必會豔遇不斷(應該不可能吧?)。只有一種情況會讓我生氣,那就夾帶有爭議的價值觀。我頂討厭用casual或抒情文的方式寫論說文。比如夏子的酒,利用觀者對主角的認同或同情來偷渡對二戰日本角色與責任的立場。

我覺得你對動漫影劇可能太認真了些。它們可以只是純粹娛樂,相關知識可以只是附庸風雅。交響情人夢並不是古典音樂家成功指南或是古典音樂入門寶典,神之水滴也不是葡萄酒百科全書。它們的認真考究是在細節而不是結構,它們想得到的是觀眾說:我聽過這首音樂/我沒聽過這首音樂但是好好聽/這首音樂果然陰濕/這種個性的主角果然會這樣處理音樂,讓觀眾在無數細節的鋪陳中得到小小的成就感與滿足感,進而認同並投射自我到主要角色。為了爭取多數人的了解與認同,所以故事設定不會太複雜但也不會太腦殘,但是一般人沒興趣的部分絕不會多著墨。所以一定會有個天才,另一個擔任反襯的苦學型對手,宿敵競爭,揚名世界等等,但是練功的部分因為太無趣,所以只會草草帶過。這不就是凡人的標準夢想,與這類標準劇情能以不同場景一演再演的原因?大家要的是娛樂,不是教科書,所以我不會在日劇裏尋求人生道理,因為主角們的人生都太幸福美滿了。

看過一部配英文字幕的攻殼,但我想這類應該不是主流,也不該用同樣水準要求一般動漫日劇。就像我說的,市場不同。而且如果每部都結構緊密環環相扣正敘倒敘,那也是很辛苦的事。

我很驚訝你提到的動漫我全看過,其實我看的應該算少。

suzy  (Dec 5, 10)
>>>交響情人夢扭曲了對古典音樂、音樂教育、學習音樂這些事情的理解。

其實我蠻好奇的,lysistrata可以具體說明該劇如何扭曲呢? 這樣也許可以幫助我從另一種角度看該劇. 或至少是了解您個人對古典樂,音樂教育與學習的看法.

lysistrata  (Dec 5, 10)
對了忘記一事,如果我有任何態度不當、很失禮貌之處,請直接告訴我,會很感激並且收斂。謝謝。

lysistrata  (Dec 5, 10)
關於《神之ㄋㄟˇ》。基本上這套漫話給我的觀感接近《夏子的酒》。我不理解作者的目的是甚麼。可能就是畫給你這款hardcore看的吧。

雖然我沒辦法很輕鬆看待這些東西,可是當然我也覺得漫畫有輕鬆娛樂說故事的功能。這兩套漫畫並沒辦法帶給我看漫畫那種驚奇、不停想要看下一頁的衝動,每一頁都要停下許久看漫畫家對於酒的知識或想法,哪請問為何不去畫一本紅酒或者清酒事典呢?

與其說想知道為了弄出一瓶大吟釀,要怎麼種稻,夏子多努力,這些人物都太薄弱了。不如說我更想知道這麼做對於劇中人有甚麼關連。同樣道理也是葡萄酒。

所以我的問題關鍵應該是:知識與故事的配比到底該如何是好?我的理想模範是《將太的壽司》,生魚片的知識不會流於生冷僵硬,生魚片壽司店的故事更是令人動容。

最後自然對於您的葡萄酒知識佩服佩服,竟然還猜中了使徒呢。乾脆寫封信給亞樹直,請他在兩強爭霸之外再加你一人,變成三國鼎立,哈哈哈。

抱歉我真的話太多。

lysistrata  (Dec 5, 10)
我沒甚麼纏鬥的意思啦,不過我好像沒有說清楚。

同意你朋友說的,喜歡任何人事物,動機是最重要的,只要發乎誠,對於受者自有收穫,怎麼樣都好,真假沒有關係。

我只是覺得啦,「評斷別人的喜好跟選擇」與「你表達自己的喜好跟選擇」是兩碼子事,但there's only a fine line.尤其如果態度太直接或未顧及當時氣氛,便很容易造成彼此的誤解。我自己經常會犯這種錯誤。

以自己為例,尊重我朋友狂愛交響情人夢的想法(我不會說那是狗屁),但如果問起我,我會說毫不隱瞞說討厭這部電影,因為甚麼甚麼原因。

我也同意你說的如果沒有商業機制,樂山樂水的人的確可能只回家看照片。問題是如果遊客過多而且並不懂得欣賞國家公園,恐怕得更快回家欣賞看照片吧....這是兩造的說法而已,並不是零和的遊戲。

你之前提及,「應該不會有人試圖從漫畫或日劇裏尋求人生的道理吧?」恩...不好意思,我就是;我不知道你有沒看過押井守的動畫好比「攻殼」,坦白說稱為哲學作品都不為過。

基本上每一套漫畫日劇我都從中得到很多人生的道理,再爛的都可以有所收穫。個性使然,我把這些很當真。因為創作者很認真,所以值得受眾很認真的對待。

suzy  (Dec 4, 10)
恕我無禮的插句嘴:

>>一碼子是事物呈現的樣貌,另一碼是個人喜好與選擇。

我想加一碼, 這第三碼是事物呈現的方式. 喜怒哀樂,有人用音樂,有人用影像,有人用文字來呈現. 同樣是音樂,又有各種派別,就只是古典樂,同首曲子每人的解讀也不同,呈現出來的方式也不同.

呈現方式不同,是故有各種樣貌,最後個人擇其所愛.

這是瓦兄的地盤, 我就不好意思太多嘴了. 不過這討論倒是讓我有點動力想把之前看交響情人夢電視劇時,對音樂教育的一些感想卻一直沒動手的寫下來...

Val  (Dec 4, 10)
那次在我妹家的討論我提到通俗化藝術的影響,我的論點是:nessun dorma不是Puccini正有如白馬非馬,何況三大唱得那麼糟糕,我無法想像有這麼多人因此愛上贗品。我朋友則認為重要的是真誠的喜歡,是不是贗品並不那麼重要。如果沒有複製的贗品,絕大多數的人不可能有機會看到梵谷的畫,如果因為複製畫而使更多人喜歡梵谷,贗品的價值就該被肯定,即使它印刷粗糙拙劣。我說:但他們不知道比起真跡他們看到的只是狗屁。我朋友說:但那是他們所能得到最接近的經驗了。否則難道你要買下畫免費世界巡迴展覽嗎?

於是我閉嘴。

當然我那天喝多了點酒,有點出言無狀。但是說真的,告訴大家:你們平常看的聽的吃的喝的都是狗屁,這到底有什麼用處?如果有個人知道我喜歡李希特的錄音後,告訴我:「你沒聽過他的現場,那些CD都只是狗屁」,這於我何益?除非他有時光機又願意載我一程。醉翁之意在多賣酒,酒客之意在好山好水間喝酒好有氣氛好有面子,不讓醉翁在國家公園裏賣酒並不會讓遊客增加,講究飲酒氣氛面子的也不會只因為山水而來。禁酒令下,公園裏清靜得多,剩下的都是仁者智者,但是因為遊客變少營業額降低,說不定門票要漲好幾倍,口袋不深的仁者智者只好回家看照片遙想當年。

對不起,我腦後有反骨,常常玩devil's advocate。換個輕鬆點的話題。

神の雫漫畫的編劇其實喝過相當多的葡萄酒,而且有非凡的感受力與想像力。那個湖邊長髮美女雙紫蝶的謎題,信不信由你,我在沒看到解答前已經猜中村莊,雖然沒猜對葡萄園。漫畫雖然誇張,但並不是毫無根據,而對各個知名葡萄園與年份的褒貶也都有道理。不過改編成電視的劇本是兩回事,我懷疑Mouton Rothschild與其他進口商在幕後出了大錢。但我不該眼紅別人商業化賺大錢,有為者亦若是,該想辦法賺夠錢讓Mouton變成daily wine。

Lysistrata  (Dec 4, 10)
先丟給你《琴之森》的線上瀏覽(1-16集未完):

http://www.8comic.com/html/3041.html

以及網路下載(1-12集未完):
http://www.verycd.com/topics/139676/

這兩個都是港版改的,所以書名叫做《鋼琴的森林》,台版稱為《琴之森》。目前出到16集,尚未結束。

葡萄酒漫畫《神之水滴》(那個自我不會打,借用港版的書名)在台灣和韓國都賣得嚇嚇叫,據說韓國紅酒銷量甚至因此而成長三成。我應該是看到中間,要開始找第二使徒的時候,便放棄了;理由其實差不多:太誇張了!有種作者就真的從現實裡找一瓶酒告訴我像是一個長髮美女站在湖水中,或者是哪瓶喝起來是蒙娜麗莎的微笑。

日本動漫產業的確堪稱為藝術,但他們對於品味認真又唯美的過度聯想,常令我傻眼。還有一個經典名作叫做《中華小廚師》,OMG,喝碗雞湯就是長江黃河滔滔不絕,吃個鮮蝦水餃就像在嘴裡養了蝦塭。當然我可能又太嚴肅了。

其實令妹對你的說詞,我也常被我母親叨念。我媽的說法是:有幾個人讀那種書名看不懂的書?聽你那個甚麼古典音樂?但我覺得這是兩碼子事:一碼子是事物呈現的樣貌,另一碼是個人喜好與選擇。

事物有因為各種動機和真對各種階層的表達方式,但個人也可以對自己的選擇表態;我想你應該沒有因為不喜歡MP3就瞧不起手上滿把MP3的人,同樣的我也沒有因為我討厭交響情人夢就瞧不起喜歡的人。大家切入的管道不同,最終都是希望,ok,因此而對音樂產生興趣,但可惜的是,其實大家感興趣的仍然是校園青春喜劇還有異國奮鬥的幻想。醉翁之意真的不在酒,也不在山水間,醉翁之意在山水景觀有沒幫不怎麼樣的酒增加銷量而已。那對於原本就樂山樂水的人而言,自然心疼不已。

世界上的風車是如此之多,而且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大,這沒有人能夠改變,但總能夠想辦法多出現些唐吉軻德吧?又或者自己也可以當久一點的唐吉軻德再退休?

還有,討厭交響情人夢的人其實很弱勢,至少在台灣是這樣。我從來不太敢說我討厭這部電影,因為周圍的粉絲群多到圍剿我太曲高和寡、太嚴肅,當然還有太精英之類,所以不得不扯些543說點應酬話。我每次都覺得我身陷白色恐怖。

Val  (Dec 3, 10)
我先繞個很大的圈子說另一個故事。

我很討厭用mp3聽古典樂,也很討厭世足賽三大男高音。有很多人認為他們對推廣古典樂有重大貢獻,讓許多本來不聽的人開始接觸。我卻認為那是商業化的偽藝術,堅持純粹性與完整性,前幾年寫的其他格文也闡述過我的立場。

去年有一次在我妹妹家聚會,和幾個朋友聊起同樣話題,我同樣抨擊商業化與速食文化侵蝕了精緻藝術,並且質疑這種取向終將對真正的藝術帶來負面影響,造成整體的沉淪。

我妹開口:「那是你們這種精英的想法。大部分的人如果沒有意外機緣,根本就沒機會接觸這些東西。正常人類也不會花那麼多錢搞音響,也不會聽那麼多音樂會買那麼多唱片。用簡單易懂的方法聽音樂有什麼不對?」

因為不常被我妹嗆,所以我認真思考了這件事。她說的有道理。我們處在不同的立場,不同的市場。我如果不是那個市場的消費者,其實不應該置喙他們的消費行為,雖然我覺得那個市場影響了我的消費權益。如果因為一個市場成長造成另一個市場萎縮,那只代表那個市場的消費者太cheap。

如果mp3和三大男高音的文化都能接受,比較起來其實交響情人夢的細節設定還算認真。剩下比較不能接受的部分,其實應該算是日本文化傳統。我比較過交響情人夢與另一部同樣是漫畫改編的神の雫,從任何角度來看,交響情人夢都嚴謹得多。不過我說的是日劇,電影我還沒看過所以未知。

琴之森我沒看過,在美國實在有困難,但我想我會有興趣。不管是古典樂或是葡萄酒,這些都不是東方傳統,而日本的價值觀顯然是一面驕傲於東方文化傳統,一面又認同西方價值觀的重要性,所以很自然在心態上會創造出兩種對比:苦學與天才,東學西用與西學東用,但是私下的價值判斷又昭然若揭。

我並不把交響情人夢看得那麼嚴肅,劇情雖然不合情理,至少從配樂的觀點,它做得算少見的認真。我想應該不會有人試圖從漫畫或日劇裏尋求人生的道理吧?沒有天資的人應該早就知道自己沒有天資,有天資的人應該早就知道成功是怎麼一回事,不切實際的幻想不該怪罪到漫畫日劇。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原本毫無價值觀的人很容易被漫畫日劇所左右。基本上去買交響情人夢原聲帶並沒什麼不妥,但如果根據日劇神の雫裏頭的十二使徒去買這些葡萄酒,那就大大的不妥。但是我又不是神,廣大的觀眾也不是我的信徒,我能對資本主義的運作發表什麼意見?世界上的風車是如此之多。

如得其情...

lysistrata  (Dec 3, 10)
實在因為最近才看到這則文章,回應似乎太晚了。可能也不會有人看到留言,這樣實在也滿不錯的。

交響情人夢電影版已經有完結篇了,完結篇主打的是拉威爾的G大調。反正每一部電影都要為一首特定的曲子當一個梗。

我實在非常討厭這部電影,討厭的理由是太誇張了,誇張到甚至認為交響情人夢扭曲了對古典音樂、音樂教育、學習音樂這些事情的理解。雖然這是齣跟惡作劇之吻相仿的校園喜劇,卡通化的誇張在所難免,但我很討厭把古典音樂這麼卡通化的呈現。

事實上除了交響情人夢,日本最近還有一套名為「琴之森」的古典音樂漫畫很紅,主要講兩個鋼琴對手從小比到大的故事。雖然題材和內容比交響情人夢嚴肅多了,但是為什麼要過度神化所謂的音樂神童或者天才這件事情呢?

我認為所有現實世界中所謂優異的鋼琴家,天資絕對在水準之上,但他們的努力也絕對超越天資之上。演奏是個hands-on的高度勞力和腦力活,不是個浪漫的職稱而已。

日本做為全世界古典音樂迷人口占比最高的國家,當然啦,推廣古典音樂不遺餘力可以理解,不過是否也該檢視一下包裝的角度呢?泡泡糖式的包裝實在薄弱地可憐。

做為一個古典樂迷的基本教義派,被冠上守舊的標籤無所謂,但我超級討厭交響情人夢。

Val  (Oct 4, 09)
我對藝術的純粹性可能有一點潔癖。我認為一件藝術作品之所以動人,應該是完全因為作品本身內在的特質,而不是外在有的沒的包裝,不管是精緻的行銷廣告,或是多麼感人的幕後故事。好比一幅攝影作品,所有要說的故事應該已經完全被包括在畫面上,所有的附帶文字,除了人事時地與技術規格,完全是多餘的,甚至連標題都是多餘的。一張山岳攝影如果震撼人心,原因絕對不該是攝影師拍完照後就死於山難。

雖然我自己有時也有同樣的迷障,但我基本上不覺得唱片封面應該要影響購買決定或是聆聽感受。更極端的說,我去聽現場音樂會純粹只是感受現場音樂,而且反而還覺得音樂家的動作或表情只會讓我分心,而不能增進音樂感受的經驗。我認為音樂家所有想要傳達給聽者的東西應該已經完全在音樂本身裏頭,如果還需要借助其他方式來明示暗示強調某些感情或詮釋,這樣的音樂家必定未臻上乘境界,至少是缺乏自信。有些人用極度誇張的面部表情和肢體動作來強調他的感情投入,也有人用不同顏色的服飾來暗示他對音樂的感覺與想法,我覺得都不足取。

音樂是聽覺藝術,所有眼睛看得到的都只會蒙蔽聽覺的感受能力,減損音樂本身的力量。有人反而把視覺當成主要賣點著力強調,那麼音樂的水準,也就可想而知了。

Val  (Oct 4, 09)
我也並不那麼討厭偶像化,只要音樂本身不媚俗。不過古典市場偶像化包裝大多有種惡質的傾向,想賣的不是偶像,而是廉價的性幻想。比如你提到的那段陳美穿白紗全身濕透站在水裏拉巴哈,我雖然沒看過,但是在我想像裏大概和Playboy拍的那種softcore性幻想短片差不多。現今大多偶像派古典明星的唱片封面,也或多或少走這路線,差別只是有多露骨(或露肉,for that matter)罷了。

我一點也不是因為思想保守而反對這種勾當。我不討厭Playboy式的圖片影像,只是不能接受一面聽著一段還算嚴肅的音樂,一面遐想這位音樂家輕解羅衫後的婍妮光景。我總覺得這種想像力應該要因時因地制宜,要有個限制範圍。而全身濕透去搞巴哈,我覺得那已經超過玩得快樂,而有些淫蕩了,簡直像有人在教堂裏跳挑情豔舞。在藝術表演裏這也並不是不行,但好歹要有點想法,讓觀者知道你是想要顛覆什麼,或反對什麼。如果目的只是想多賣些唱片的話,那麼品位想法與堅持什麼的也就是如此而已。

多年前看過一段Playboy fantasy的影片,其中一段的故事是一個男人在修道院裏碰到兩個女性吸血鬼,那段用的配樂恰好也是巴哈Toccata and Fugue in d。在Playboy裏頭,他們的想法是利用巴哈來提高性幻想的格調。而在陳美的MTV裏頭,他們的想法是利用性幻想來降低巴哈的格調使其通俗。到底何者的格調高些?

Isabel  (Oct 3, 09)
東亞民族很難避免產生去抱歐美大腿的習性,移植了很多表面的東西,但卻無法讓人感動;只不過是踩在椅凳上讓地球看起來是平的罷了

手上有陳美的第一張專輯,現在正在聽,既然有人提就拿出來播放一下...會買它是因為看到她穿白紗全身濕透然後站在水裏拉巴哈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的MTV,覺得她把嚴肅的古典音樂玩得很快樂,也是另一種詮釋方式,不過後來還是放棄了聽她那種在演奏裏加入大量電子音樂的變奏曲式

古典樂手會跨界演出除了商業利益,我想是技術已無法再突破及江郎才盡的緣故吧;反觀老樂手生存的那個年代,古典音樂有它的地位跟市場,要維持不錯的品味&明確的想法&頑固的堅持並非難事;現在觀眾少了,不譁眾取寵很難生存,但我不反對偶像化啦,只要他(她)們還能維持正統古典音樂的水準,讓嚴肅的音樂多些遐想也不錯!

只能說很慶幸自己生存的年代還抓得住那段good old days 的尾巴.大二時(1992年)市面上出現了一本叫做"古典音樂"的雜誌,買了創刊號,直到出社會經濟獨立了才開始續訂,當時這類雜誌尚能生存,以內容編採的專業嚴謹與認真程度看來,在目前的雜誌市場是完全沒有經濟利益的,當然它在出版一百一十幾期後還是確定停刊了(我說"確定"是因為期間曾延誤出刊了好幾次),我難掩心中的遺憾,還跑去出版社買齊缺漏的期數,記得有三期因為出版社僅剩一本庫存,他們還是願意借我拿去copy,叮囑我要小心別損壞了.嗯,當然了,很感謝他們在那十餘年裏願意為古典音樂的推廣而付出,主要是那些音樂文字陪伴了我二十幾歲時的年輕歲月啊...保留下來當音樂百科全書都不為過

Val  (Sep 29, 09)
其實我還在聽黑膠唱片的原因不是頑固守舊,也不全是因為音響效果,而是很多稱得上是音樂家的人物只有老唱片留下,唱片也從沒再版成CD。iPod與mp3時代的到來對錄音工程帶來了非常負面的影響,已經影響到那些不聽mp3的人的權益。這說來話長,改天再說。

Ruslan and Ludmila Overture因為太短小,大概不會有人評論或做版本比較。我只有一版:Mravinsky指揮列寧格勒愛樂,Erato唱片在90年代出的,錄音時代是Mravinsky晚年。雖然看起來很唬人,但我其實不特別喜歡那個演奏與錄音。我去Amazon.com找過,但沒看到這張,可能是絕版了。在Amazon倒是看到些別的,比如這張:

Tchaikovsky: Marche Slav; Rimsky-Korsakov: Russian Easter Overture; Leonard Slatkin

我手癢買了一張$0.99的二手片,不過主要是衝著Slatkin和Russian Easter Overture而不是Ruslan and Ludmila。

Dakota是有點特別,我去了這麼些地方,有些地方覺得大概一輩子去一次也夠了,但Dakota卻是我會時時想念的地方,因為很多景象太超現實,經驗也太特別了。不過要想再去一趟我看很難,所以趁你還在附近,趕緊排進計畫吧!

suzy  (Sep 27, 09)
"我覺得搞藝術的應該要有不錯的品味,有明確的想法,有頑固的堅持。在古典音樂界,能同時具有這些特質的,似乎只有老一輩的音樂家。"

所言甚是.而我也只是一個"老一輩"的音樂欣賞者. 好像之前的留言有提過,我也不能接受mp3, 轉錄到ipod等這種音樂.感覺層次都不見了.如果以前的mono錄音是單調,這種轉錄的就是單薄, 聽起來很痛苦. 所以到現在我還是只能死守CD不放.台灣家裡的黑膠片就實在沒辦法帶過來了...

順便問一下有Glinka的Ruslan and Ludmila Overture的推薦版本嗎? 離上次問好久了...上次忘記是先敗家買哪張,一直還沒輪到這首序曲

re:總統石像. 希望明年搬走前有機會去南北達可達州那幾個國家公園轉一轉, 畢竟以後應該不會"特別"去那些地方

Val  (Sep 25, 09)
不看也沒任何損失。那個彈琴的是郎大師,我覺得奧運沒有鋼琴比賽真是太遺憾了,否則他一定可以拿金牌。

古典音樂現代化是個很大的議題,但是商業化(或流行化)是比較小的討論範圍,我想我們討厭的這些現象都是商業化的後果。這又可以大致分兩類:一種是偶像化的古典音樂巨星,一種是跨界(crossover)。

陳美的音樂我是沒聽過,但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Sony旗下藝人。說起來我很討厭Sony出的這些classical crossover錄音,像Charlotte Church或是馬友友。我聽過一張馬友友演奏Ennio Morricone電影配樂的CD,音樂當然是好聽的,但我想:難道是正統古典樂的大提琴曲太少,還是馬友友已經融會貫通所有的正統曲目而認為不必再去鑽研,否則幹嘛跨界淌混水,去拉這些技巧容易得多又取悅大眾的東西?何況Ennio Morricone的音樂本來並沒有大提琴獨奏的部分,還要重新編曲?

到頭來都是錢作怪,畢竟Ennio Morricone (or other popular music) 怎麼說都比拉羅的大提琴協奏曲(我隨便舉的例子)好賣得多。

看到一則網路新聞:德國的古典音樂錄音今年銷售量比去年增加,而賣得最好的頭幾名,一個是郎大師,一個是Anne-Sophie Mutter,都是走偶像路線包裝。我並不討厭Mutter,至少她還繼續在正統領域努力,我只是不覺得她有到”最好”的地位。至於郎大師,我只能說我的審美觀和市場主流差距很大。

也是錢作怪。一個對音樂家毫無所知的人如果想買張(比如說)Tchaikovsky的小提琴協奏曲,看到兩張唱片封面:一個是David Oistrakh,另一個是Joshua Bell,我想絕大多數會選擇Joshua Bell。(這只是舉例,其實我很喜歡Joshua Bell)

古典大廠強力商業導向操作,市場結構的改變,再加上網路科技的進步,使古典音樂錄音變得少樣化,標準化。新的歌劇全曲錄音幾乎沒有,大規模管弦樂也很少見,某些冷門曲目或作曲家完全消失。很多走不同路線的小廠因為競爭不過而關門,使得選擇性更少。前幾年Dorian結束業務時我覺得很遺憾,那是少數不依賴大牌音樂家而提供高品質多樣化選擇的廠牌。

我覺得搞藝術的應該要有不錯的品味,有明確的想法,有頑固的堅持。在古典音樂界,能同時具有這些特質的,似乎只有老一輩的音樂家。

suzy  (Sep 22, 09)
你講的那幾個開幕或是電影我都沒看過...所以也不知道什麼白色鋼琴那個是什麼??

我個人倒是非常討厭西方古典音樂要走向現代化,像是陳美的那種方式, 不知怎地我個人非常厭惡.甚至覺得用來製造聲光效果的乾冰是破壞樂器.

不過喜好這種事本來就很個人,也許有些人很欣賞她的表演方式...

Val  (Sep 22, 09)
看到劇照,似乎電影版也繼續主打千秋王子的管弦樂,規模也更大,更國際化。雖然還是興奮有新的故事可看,但我其實會更喜歡原始版,一方面是鋼琴部分比較多,一方面是劇情比較organic。

我覺得這其實比較像是有點天份的音樂系學生成長的故事,加上一些些搞笑與創意。背景放在校園很適合,放到法國的古堡就不協調,因為我總是不能從爆笑到嚴肅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或或渡。而且這又不是勵志片,為什麼主角非要功成名就?又為什麼非要到歐洲去揚威?

一般來說我挺討厭東亞民族在影劇裏表現的世界化,總讓我覺得既諂又驕。為什麼非要拼命賣弄自己的文化,又為什麼非要熱切巴望得到世界的認同?

交響情人夢EP其實還好,真正讓我作嘔的是最近的中國電影(比如像:無極),北京奧運開幕,以及那個在開幕式上用白色鋼琴親切地彈琴給小女孩聽的世界知名超級鋼琴師。

suzy  (Sep 18, 09)
thought you may be interested in this news...

http://www.gamme.com.tw/blog/archives/4361

btw/繼茴香之後,現在番茄氾濫...拿出實驗茴香的精神,最近食言廚房已經全面改成番茄小館了:P
http://ggsadventure.spaces.live.com/blog/cns!FA425984736F0D02!4313.entry
http://ggsadventure.spaces.live.com/blog/cns!FA425984736F0D02!4322.entry

suzy  (Jan 17, 09)
今天為了回頭來找這首指揮曲目花了好久

話說回來既然已有"關於交響情人夢"的叨絮 哪天請版大您把這幾則關於"交"的留言搬家過去如何? (免得我又找好久啊:P)

Valhalla  (Mar 7, 08)
其實鋼琴協奏曲大概都有人把管弦部分改編成鋼琴,方便音樂系學生練習,否則上那兒去找個樂團加上指揮來陪公主王子練琴。我有看到雙鋼琴版琴譜,但顯然沒人出唱片。

雙鋼琴組曲二號的錄音應該很容易買到,我至少就有Argerich及其友人演奏的Philips版和DG版CD,加上另一個音樂會的DVD。Argerich其實很少碰Rachmaninoff的曲子,我知道的只有協奏曲三號和組曲二號,兩首曲子的演奏都是天雷地火一發不可收拾。雙鋼琴組曲比較沒有像協奏曲二號三號那麼明白乾脆的旋律線,但是Argerich的演奏有種特別澎湃奔放的詩意,那種感覺有點像一個平時內斂壓抑的人喝了點酒之後突然變得意興風發語出驚人。

我還有另一個雙鋼琴組曲的錄音,Ashkenazy和Previn在Decca出的。我一直覺得Ashkenazy彈的Rachmaninoff太軟慢,少了些張力和爆發力。雖然是有表面風平浪靜下的暗潮洶湧,總是少了宣洩的管道,這樣的Rachmaninoff聽多了要內傷。很奇怪的是大部分我聽過的俄系鋼琴家,除了Horowitz和Richter之外,演奏Rachmaninoff好像都是這調調兒,感覺有點像憂鬱症患者的絮絮叨叨。

Isabel  (Mar 5, 08)
我想這部日劇最大的貢獻就是把古典音樂從供桌上搬到餐桌上讓大家可以輕鬆享用吧~.~。拉氏二號協奏應該是沒有雙鋼琴的版本,但這部日劇的原聲帶有收錄,所以應該只有該劇組人員自己玩出來的版本囉。拉氏有一批雙鋼琴組曲但不知是否有類似澎湃的旋律...

Suzy  (Feb 11, 08)
只能說 傑克 這真的是太神奇了 連這麼”灰暗濕冷”(野田妹用語)的曲子都知道(我是指對我來講很冷門的曲目) 太佩服了
上去amazon找了一下 還真貴啊 竟然要35大洋 而且這序曲只佔5分多鐘,另收錄一首”灰暗濕冷”的交響曲……..先存錢好了

SP2野田是主角 必較多鋼琴的部分

Valhalla  (Feb 10, 08)
本來還不知道續集已經出了,拜你留話之賜,跑去找到網路版,把第一集看完了。雖然還是很好看,但是覺得故事單調得多了,只是指揮比賽加上原來的人物,沒多大的發展。

片平指揮的那首是Glinka的Ruslan and Ludmila Overture。其實我並不是每首曲子都聽得出出處,不過以前有陣子特別喜歡俄羅斯音樂,找得到的都弄來聽過。戲裏片平的表現方法太誇張了些,如果是像Bernstein那樣的指揮擠眉弄眼喘氣跺腳,也許大家會視為至情率性的賣力表現。一個三十歲不到的年輕指揮在台上跳上跳下,大概會被當做猴子或小丑。而且這首曲子節奏太快,我不相信這樣搞能控制樂團的節奏。

第一關裏千秋指揮的海頓以劇中的安排和演奏是很有趣的表現方式,不過海頓交響曲我非常不熟悉,不知道專家是不是認同他那樣比較慢的開頭和比較深思的處理。

Richard Strauss的Till Eulenspiegels故意營造兩種不同的對比,不過我覺得我比較喜歡法國帥哥那種比較直接的表現方式。

第一關還是第二關裏頭比耳力那段也很有趣,故意竄改過的Dvorak #9我大概只聽得出一些比較明顯的毛病,那些隱藏在非主聲部裏頭細微的差異,恐怕只有對照過全譜的或是耳力和音響特好的才能抓得全。

比較虎頭蛇尾的是最後的比賽只演了千秋的部分,另兩位入圍者連跑龍套的機會都沒有。

第一集裏鋼琴的部分很少,非常不過癮。

Suzy  (Feb 9, 08)
已經買了波理尼的版本囉…就當作新年禮物 :P
ㄟ 抱歉,又來亂了 交響情人夢SP第一集裡片平在指揮比賽第三關時指揮的曲目(就是他跳上跳下的那首)是?
感謝………

PS順便崔搞….還在等你說嘴啊

  加入討論留言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All Rights Reserved TravelerEdge.com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