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行腳
  
  
 • 網站導覽
 • 旅人群像
 • 旅人行腳   首頁
 • 旅人的台北印象
 • 旅行行程規劃幫手
 • 行李檢查清單
紅木 (Redwood National Park)

阿薩提格 (Assateague Island National Seashore)

 • 留言討論區
 - 吃吃喝喝的討論
 - 網站技術討論
總計 來訪人次
瓦哈拉的塗鴉簿  誰還聽歌劇?  (Nov 30, 12)

其實我不知道具體的統計數字,但根據我的觀察與「感覺」,聽歌劇的人在聽古典音樂的人口中所佔的比例,很可能還低於聽古典音樂的人在全部人口中所佔的比例。當很多人在擔心古典音樂這種藝術型式的前途時,其實我覺得歌劇大概更加瀕臨絕種,而且它各方面都像恐龍:身軀龐大,需要大量資源才活得下去,速度慢,而且完全不理會周圍環境也拒絕改變。然而一成不變的頑固,卻也保留了數百年的風華與優雅,在滅絕之前自顧自浪漫。昨天聽著 Nilsson 唱著 Turandot 的時候,我突然這麼感嘆。

要養成一點聽歌劇的習慣,身邊有朋友引誘是充分條件,而手頭有大把可供揮霍的時間是必要條件,所以最有機會開始的時候不是少年就是老年。至少我從來沒聽說過有不聽歌劇的人在三四十歲某一天突然發願說:「我準備好了!那麼,從明天開始可以來聽聽 Donizetti 了。」我開始聽是因為大學時代有個風流自賞的朋友,男高音唱得極好,熱愛歌劇也熱心推廣,到處推銷他的歌劇錄音帶收藏。我那時剛開始聽古典樂,還沒建立起任何偏好或是成見,處於來者不拒的狀態。當時台灣版古典樂做得最好的是福茂,他們代理 Decca 的錄音,也剛好那個年代最好的聲樂家有許多在 Decca 錄音。我開始聽一堆 Puccini, Verdi, 以及 Pavarotti, Freni, Sutherland。

除了時間之外,聽歌劇最大的障礙是不了解劇情和歌詞。錄音帶的印刷說明有附劇情大綱,但不可能包括歌詞翻譯。我們系館在視聽館旁邊,視聽小劇場有一陣子固定安排音樂欣賞,幾乎每星期會放一次歌劇。視聽小劇場的影音設備非常好,用投影螢幕放歌劇的 Laserdisc (LD)。LD 是 DVD 之前的影音媒體,材質類似CD但更大更重,和LP唱片相同尺寸,是當時的奢侈品,每部歌劇的 LD 在1988年前後大概價值三四千台幣。當時最大的享受之一,就是在夏日午後,坐在涼快的小劇場裡看有影像有字幕的全本歌劇。視聽館的音樂欣賞還有導聆和講義,那講義編得非常好。我到現在還記得 Turandot 那次導聆講義上的一些字句和解析,諸如像:第一幕末的六重唱,最終 Calaf 的男高音終於掙脫重圍,壓倒其他五人,以及 Turandot 的女高音以一人之力經天緯地。

我當時看過的那幾齣歌劇一直印象深刻,也都聽得極熟,能夠從任何地方開始聽而大概每段歌詞唱什麼都還知道。後來從 LD 到 DVD ,也繼續看了不少其他歌劇。但這幾年發現能支配的時間愈來愈少,要想有連續兩小時以上的時間看或聽完一整齣歌劇,實在非常奢侈。顯然也有很多人有同樣的感覺,英國 BBC 曾經製作過一套實驗性質的影片,中心概念是:

一.把一整齣歌劇濃縮到30分鐘的長度。

二.把歌詞翻譯成英文演唱。

三.不使用真人佈景演出,影像部分改配以動畫。

他們完成了六部歌劇的改編,包括魔笛,塞爾維亞理髮師,卡門,萊茵黃金,杜蘭朵,以及弄臣: Operavox 。我覺得這概念非常有趣,改編和動畫也都相當出色,可惜似乎不很受歡迎,後來沒再繼續,看來似乎這DVD也已絕版斷市,Amazon上的賣價會讓人腦溢血。

到底該不該想辦法去推廣歌劇,或是讓歌劇能跟上現代的步調?我是覺得這個問題的本質也許和該不該讓恐龍復活很像,而 Jurassic Park 已經做了寓教於樂的說明。

看歌劇也和聽音樂一樣,會有合不合胃口的問題。我到目前為止最徒然的經驗是看華格納的諸神黃昏,嘗試了許多次,用接關的方式,到現在也只看了一半。當然我承認我該增加一些自己對德國文學哲學歷史神話的修為,但這齣歌劇一開場安排的那三個命運女神紡織繩索,實在讓我太黯然了,給我的打擊太大,很像是當年玩 Diablo 2 練到90級全身 Immortal King 套裝神器的蠻人和我老婆90級全身 Tal Rasha 套裝神器的魔法師去打終極任務的第三還是第二大魔王然後不停被 KO 又不停地回來再試然後繼續被 KO 又繼續再試直到最後伺服器當機再也回不去,那樣的感覺。那三個命運女神,全身黑衣不見面目,黑燈瞎火地在舞台上一邊玩弄繩索一邊哼哼唧唧了半個小時(至少我覺得有半個小時那麼久),這還只是個類似序幕,用來交代背景順便預告劇情,在我看來可有可無的過場。

當年希特勒極端沉迷於華格納的歌劇,也要求他手下將領一起去看歌劇。我一直在想像這個畫面:一群手握重兵睥睨歐陸的軍人,穿著畢挺帥氣的將軍元帥禮服,坐在歌劇院包廂座位,挺直腰桿,收束下顎,板著面孔,目不斜視,一本正經看著舞台上三個命運女神花半個小時抓瞎玩繩子。

最後用一句昨天看到的話當作結尾:「一副不知所措,有如猴子被關進坐滿文青的下午茶店裡的那種表情。」 (出處: http://maxmarcowei.blogspot.com )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加入討論留言
留言討論區

Val  (Jan 1, 13)
其實我一直想寫篇關於法國人以及他們語言文化的閒話文,因為我以前認識過超過十個以上的法裔,算是能歸納出一點小小心得。

我也喜歡聽法文。以前有一回看 Titanic 的DVD,突發奇想把英文對白切換成法文發音,一時間就覺得整個浪漫氣氛的真實性增加了許多,但這當然都是假象,我猜原因除了不懂法文之外,還加上我們對法國文化不切實際的投射。在潛意識裡我們總覺得法國人很優雅,很懂得生活也很有品味,還有,浪漫。所以在聽到法文時,總會在潛意識裡自動加上這些想像。在類似的不負責任想像裡,我聽到義大利語總覺得這些人都很樂觀熱情,像是每天在演喜劇。

我也喜歡聽法文口音的英語,帶著一點鼻音和特別的重音落點,我覺得那是最sexy的腔調。如果是談藝術談生活,甚至談情說愛的話,大概骨頭都會聽酥了,但很遺憾的是他們有的是我同事,有的是客戶。最極端的經驗是一位加拿大法裔的客戶,我真是希望能在不同場合認識她,但不幸的是每次我們見面,談話內容幾乎都是她在指出我們過去犯下多少錯誤造成他們多大的不便和損失,下一次軟體更新的內容規格細節包括字體顏色大小和排列,以及為何我們公司應該給予他們公司特殊價格折扣。她的腔調是如此的迷人,但是談論的內容卻是如此煞風景。她的用字遣詞是如此的修飾多禮有良好教養,但是談起價格來卻是孜孜不倦又毫不讓步,每次開完會我都有種錯亂的不協調感。

關於用法文罵人,電影Matrix裡頭有一句我覺得很經典的形容: It's like wiping your ass with silk.

suzy  (Dec 31, 12)
講到語言的影響... 昨晚剛去看了悲慘世界的電影版.我們非常喜歡這音樂劇, 之前已經看過現場的音樂劇兩次,另有不同CD版本.

(我不懂法文) 法文版的悲慘世界,不知道和語言有無關係,總讓我覺得丑角唱的時候,滑稽多了點,粗俗少了點

我把他歸之於法文太優雅... 但我完全不懂法文,只是憑感覺亂講的啦. 如果有人懂法文可以評論一下就太好了~

Val  (Dec 7, 12)
語言發音差異對聲樂的影響是我以前聽主修聲樂的朋友說的,我是沒能力去懷疑或驗證,但是覺得很有道理。傳說中甚至連發音腔調正確與否都會影響演唱,有一部叫阿維儂之歌的曲子(Canteloube: Songs Of the Auvergne),算是法國山地鄉村民謠,其中最被推崇的版本( Netania Davrath / Vanguard CLassics )據說演唱者熟悉當地方言腔調。我當然聽不出發音的差異,但的確覺得這個版本比其他的有韻味。我知道,韻味是很主觀抽象的形容。

音樂劇一般不被當做嚴肅音樂,都在用麥克風和擴音器唱了,我想通俗易被接受應該是更大的考量。

suzy  (Dec 6, 12)
>>這個製作我最不喜歡的地方除了聲樂家唱得不算頂尖之外,是因為歌詞被翻譯成英文,而歌詞是會影響唱法發聲的。語言障礙的解決辦法其實造成兩難的局面,我想我還是比較願意接受字幕,而不是把歌詞翻譯成一個我聽得懂的語言來唱。

這個有趣. 的確,語言是會影響發聲的. 我想到的follow up question是, 音樂劇似乎比較不受這影響? 例如悲慘世界一開始是法語,但改成很多種語言,包含英語,似乎不影響英語版被接受的程度. 歌劇和音樂劇之間,為什麼會有這種差異?

Val  (Dec 6, 12)
才說嘴就自打嘴巴,Birgit Nilsson 就至少唱過 Turandot 和 Tristan und Isolde, among others.

Val  (Dec 6, 12)
我認為所有的人聲音樂,只要有歌詞,就必然牽涉到語言障礙,語言障礙不光是對聽者,對演唱者也同樣有,比如說我不記得有什麼知名的聲樂家同時能唱好德語和義大利歌劇。其實除了語言之外,風俗文化又形成另一個障礙,歌劇人聲是一種有地域性的藝術形式,它的欣賞門檻應該是高過器樂古典音樂的。

我舉個例子:黃自作曲韋瀚章作詞的清唱劇「長恨歌」,要真的能欣賞這音樂,首先要知道唐玄宗楊貴妃加上白居易,然後要能看或聽得懂歌詞,如果能夠了解作曲的時代背景,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主題出現,又有更深一層的體會。這首音樂規模的浩大,歌詞的典雅,應該都是中華文化上空前或許也絕後的藝術。問題是不可能有不懂中文的人能夠欣賞,那歌詞能翻譯得簡潔達意已經很困難了,更別說要同樣優雅,對仗壓韻,還能符合音樂節拍。不要說外國人,有多少華語人口聽過並且能欣賞?(順便在此推薦雨果唱片出的長恨歌那張CD)

接回 Operavox ,這個製作我最不喜歡的地方除了聲樂家唱得不算頂尖之外,是因為歌詞被翻譯成英文,而歌詞是會影響唱法發聲的。語言障礙的解決辦法其實造成兩難的局面,我想我還是比較願意接受字幕,而不是把歌詞翻譯成一個我聽得懂的語言來唱。Operavox 也不是我會常想拿出來看的東西,我不把它當歌劇看,而是一種衍生創作,拿來當入門或教育用途不壞,雖然我看了之後還是覺得萊茵黃金很無趣。

對新科技媒體我也很期待並且樂觀其成,雖然我覺得DVD和實際在歌劇院的經驗差了很遠,我甚至覺得那個差距還大過音樂會和CD的差別。坦白說我也很懷疑新出的歌劇DVD到底銷量好不好又都是什麼樣的人在買,在封面上的歌劇女伶競相比較誰的乳溝比較深胸部比較大的時候我已經停止購買任何新的歌劇錄音錄影了。我另一個懷疑是二十歲左右的這個世代到底有多少比例的人願意去聽或看完一整齣歌劇,以及他們願意為這個經驗付出多少的代價。

(Dec 5, 12)
DVD的另一優點是有字幕,對於劇情的即時了解很有幫助.

就現在科技的發展,以後在家中觀看大都會歌劇院的演出是指日可待,差別大概就在音響效果,臨場感,和只能看到導演想讓你看的.歌劇或許會以某種形式延續下去.我自己大學時參與了很多音樂會,也了解現場音樂會的魅力.如果可以,現場演出當然是最好的選擇,不然以其他的形式讓大眾欣賞歌劇也是選項之一.

Operavox那套我有,我也覺得那是好的製作,但是我卻提不起興趣再看第二次,總覺得少了甚麼,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

(Dec 5, 12)
語言會是一個障礙嗎?

另一個問題是,一齣歌劇動輒2-3小時,以現代人的生活型態而言,能專注這麼久嗎?

我一直覺得歌劇應該是聲光並存的, 傳統的CD, LP無法滿足視覺效果,所以我一直期待DVD能補足這個缺憾,看起來趨勢也是如此,新的歌劇錄影比錄音還多.而且DVD能暫停重播,或許DVD的方便性在某種程度上取代了傳統的現場參與.

從另一方面來說,新的歌劇錄影其實也不少,如果沒那個市場的話,會有這麼多發行嗎?

Val  (Dec 4, 12)
我們這裡也是每到12月每個團都在唱彌賽亞,但我從來沒下定決心去聽過,聽CD的經驗也很挫折,屢敗屢戰,從來沒聽出過樂趣。我沒研究過這類人聲宗教音樂的類別和差異,但幾乎所有我聽過的安魂曲(Mozart, Verdi, Rossini, Dvorak, Faure, Britten, Rutter...)我都喜歡,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上有什麼問題。

suzy  (Dec 2, 12)
我自己的確不大聽歌劇,到不是什麼特定原因,只是因為一開始大量聽古典樂的時候是拿來當背景音樂,因此聽沒有人聲的主.

今天去聽彌賽亞,勉強算是跟"歌劇"有關. 比較有趣的兩件事:
1) 第二部份結束前的哈里路亞邀請聽眾參與, 中場休息時因此還發譜和詞給願意參與的聽眾. 藝術表演也愈來愈尋求互動,這種生動的表演方式,或許更能有效推廣藝術

2) 男低音Morris D. Robinson 本來是職業football player, 經過訓練現在已經成為專業歌劇singer. 人生,有無限可能. 這是關於他的youtube: http://www.youtube.com/watch?v=TurXEKrCQAY

  加入討論留言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All Rights Reserved TravelerEdge.com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