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Symphony Orchestra Neeme Järvi, conductor Alice Sara Ott, piano, plays Liszt KODÁLY: Suite from Háry János LISZT: Piano Concerto No. 2 in A major PROKOFIEV: Excerpts from Romeo and Juliet 我這次的座位是第三排正中央,指揮的正後方。這個座位的音響讓我相當迷惑,所以接下來說的不管是好話還是壞話,都極有可能是因為座位的影響。以聽感和結果來說,上半場相當難受,下半場相當精彩,兩極化的感覺讓我很不解,猜測是因為曲目的關係。在這個座位聽音樂的立體感非常好,樂器的左右方位定位非常清晰,但是前後的層次感不清楚。弦樂的質感相當好,但是全樂團齊奏強音時相當可怕。 不喜歡 Hary Janos 組曲大概是因為不喜歡這曲子本身,說不上來的彆扭。那個類似揚琴的擊弦樂器存在感太強,和樂團其他樂器有點不搭調。整首曲子的安排也怪,常會聽起來尖銳刺耳,這也許和我的座位有關。 當初挑這場的原因除了好奇 Neeme Järvi 的現場之外,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因為 Alice Sara Ott ,上星期還差點想去聽 Sol Gabetta 拉 Shostakovich 大提琴協奏曲一號,我想這是邁入中年危機的警訊。我的座位雖然聽得痛苦,但倒是看得痛快。Alice Sara Ott 身材相當曼妙,穿了紅色緊身禮服,長裙委地,然後我赫然發現她赤足沒穿鞋出場演奏。在這座位聽音樂很容易分心,我常會突然動念:這表情多好,如果這時我能有個70-200mm的鏡頭在手,一定能照出打敗她所有公關照的照片。很可惜的是我大概沒辦法說我能夠同樣享受音樂。 這問題當然很複雜。首先鋼琴是很霸道的樂器,而李斯特的協奏曲也不是柔情蜜意的東西。這首曲子大概就是要聽鋼琴和樂團對抗所爆出的火花,而當日俄戰爭的時候,你大概不會想要呆在大清國的東北地區,這正是我座位的問題。此外我覺得 Alice Sara Ott 不適合彈過於暴力的曲子,比如像這首和超技練習曲。她可以彈出大音量,但那基本上是在搥擊鋼琴,相當粗嘎難聽,至少在我的座位是這樣。整首曲子期間,我就這麼樣處於聽覺和視覺割裂的迷幻境界。後來她彈了首帕格尼尼大練習曲(不是鐘)當安可,那首曲子大部分的時候相當好聽,但也同樣是除了強音的段落之外。 這個比較當然是很殘酷不公平,但我實在忍不住而去把 Byron Janis 的李斯特協奏曲拿出來聽。所有 Alice Sara Ott 不夠圓滿的地方,都能在 Byron Janis 的錄音裡得到滿足。 本來很擔心下半場會同樣刺耳,畢竟 Prokofiev 也不是什麼善男信女,結果倒出乎意外。聽到的是平衡的聲音,強大的動態,乾淨果決的強音齊奏收尾,毫不零落或拖泥帶水。而各聲部間的合奏默契,簡直像室內樂般的靈巧精緻。除了音色比不上歐洲名團之外,NSO這一首的演出實在不用再挑剔什麼了。 其實演奏好不好樂團本身應該最清楚,職業訓練固然讓他們不太形於色,但還是可以看得出來他們是樂在其中或是公事公辦,看團員的表情,相信他們是樂在演奏之中的。 這場音樂會還有會後加演的隱藏版節目,音樂廳安排了一場大約半小時的管風琴演奏。這個節目完全沒有列在網站上,所以碰上純屬意外。他們大概是覺得新裝的管風琴使用率太低,從今年開始不定期安排管風琴演奏,每年大概五六次左右。今晚的演奏者是本城 National Cathedral 的駐地風琴師,演奏了三首20世紀法國作曲家的作品,以及兩首Rachmaninoff的改編曲,包括Vocalise。Kennedy Center 的新琴比我原先想像的要夠力得多,音量可以大到超過整個樂團,極低頻雖然不夠沉(我覺得),但也算足夠了。只不過大聲時有點boomy,我猜這是音樂廳的音響問題。 其實我並不是真的那麼愛聽管風琴曲,但是非常著迷於「聽管風琴」這個概念,不知為何。深夜聽管風琴又有種奇妙的浪漫感,好似想像中鐘樓怪人午夜時分在聖母院彈琴,整座教堂轟然作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