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行腳
  
  
 • 網站導覽
 • 旅人群像
 • 旅人行腳   首頁
 • 旅人的台北印象
 • 旅行行程規劃幫手
 • 行李檢查清單
魔鬼塔 (Devils Tower National Monument)

迪士尼 未來世界 (Disney Epcot)

 • 留言討論區
 - 吃吃喝喝的討論
 - 網站技術討論
總計 來訪人次
瓦哈拉的塗鴉簿  Kirill Kondrashin 最後錄音  (Mar 7, 09)
Kirill Kondrashin 最後錄音

這個馬勒一號的錄音我找了好幾年,這個周末終於聽到了。

聽音樂聽多了之後,每個人多多少少會建立起自己的美學觀,並且對不同的指揮錄音會有不同的喜好。Kondrashin這位來自冷戰時期蘇俄的指揮,也許在60年代因為Van Cliburn而在美國紅了一段短暫時間,但是從沒在西方音樂界得到他應該享有的名聲。現在還找得到的大廠錄音不多,但是張張精彩。Decca出的Dvorak九號(與維也納愛樂)和Philips出的Rimsky-Korsakov Scheherazade(與Concertgebouw Orchestra),在我看來,所有想當指揮的都應該找來聽聽。

我覺得聽Kondrashin的錄音是會上癮的,而且聽過他指揮的曲子後,大概很難接受任何其他指揮同一首曲子的演奏。他有很獨特的節奏控制,也許比其他聽慣了的指揮錄音時間短或長了許多。他有很寬幅度的動態對比,但是絕對不會覺得不自然,甚至會覺得本來就該如此。但是我覺得最神奇的是整體平衡,他有辦法讓隱藏的旋律線出來,同時也能讓各個不同的聲部得到均衡的動態平衡,絕對不會只聽到弦樂部或是管樂部的聲音。

Kondrashin以嚴格出名,演出前和樂團需要花很多時間排練。這張最後錄音的馬勒一號也許是少數例外,原來的指揮 Klaus Tennstedt 因故無法演出,臨時在音樂會當天找 Kondrashin 接手,指揮 North Germ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NDR) 演出 Mahler Symphony No. 1。在幾乎沒有排練的情況下,這場音樂會驚人的成功。

NDR並不能算是一流的樂團,這個錄音也並不特別好,但是非常自然,我相信很接近現場聽到的聲音。我也不用多說,有興趣的自己去下載來聽。馬勒一號我原先聽得最熟的是Bernstein和Abbado的版本,從來沒覺得有任何不滿意,直到我昨天聽了Kondrashin這個錄音。

Kondrashin在這場音樂會結束後的當晚心臟病發,死在旅館房間裏。這場音樂會是在1981年3月7號,28年前的今天。

Kirill Kondrashin 最後錄音

04/10/2010 補充:

得到了這個錄音的唱片。封面設計非常樸素,和CD主要的差別,除了CD把開頭和結尾的掌聲去掉之外,CD好像也濾掉了一些雜訊,連帶損失了空間感,唱片聽起來自然流暢得多。不過唱片索價甚高,現在eBay上有一張在賣,要價$145元。在eBay上有紀錄以來好像出現過12張左右,賣方都是在德國,運氣好的話應該可以在$50到$100之間買到。據說這種NDR Promotion用的唱片只壓了三百張,雖然我不太相信。

同時我也發現美國Amazon網站有人在賣CD: Mahler Symphony No 1, Kondrashin, NDR,所以不需要去遷就下載的版本。這個演奏可以算得上是馬勒一號的名演奏,音樂價值與紀念意義是相當的。

另外一樁歷史公案:1981年3月7號NDR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根據CD和唱片說明的官方說法是NDR首席指揮Tennstedt臨時生病,所以緊急找Kondrashin代替指揮當晚排定的馬勒一號。事實上Tennstedt後來再也沒回NDR,而Gunter Wand在次年接下NDR首席指揮之位。根據Tennstedt的音樂會日期資料,1981年3月6日在巴黎的音樂會是他最後一次與NDR合作,那天的節目也有馬勒一號,還有Argerich演奏的蕭邦協奏曲一號。合理推測是Tennstedt和樂團在三月七號發生嚴重爭執,很可能是當場就辭職離去,只是不知道原因為何,網路上也找不到任何蛛絲馬跡。

參考:

南方音響: 孔德拉辛

Klaus Tennstedt Concert Chronology 1981 -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加入討論留言
留言討論區

老杜  (Mar 6, 18)
可以聽聽Kurt Sanderling的Shostakovich

Val  (Aug 27, 16)
我覺得 Shostakovich 的交響曲承載了太多作曲家本人可能並不真的那麼想強調的東西,也包括了太多具有政治意義的符號。比起交響曲,可能室內樂作品,像是弦樂四重奏或是鋼琴獨奏的二十四首前奏賦格,因為受到的關注(以及國家審查)比較少,可能更加貼近作曲家的內心世界。我挺喜歡這些作品的。

John Luke  (Aug 24, 16)
『只好偽裝在反法西斯或是反反革命的主題下,以雄壯或是悲涼的面貌出現,或是在不莊重的詼諧曲調中嘲諷大國主義。』-----------這一段描述地真是鞭辟入裡,以前錯過了Kondrashin 這套全集錄音甚為扼腕,如今遺憾好像稍微減輕,不過無論如何,Kondrashin 這套總比Haitink這套全集好一些。

近年來想聽慢板就選Bruckner,想聽快板就選Shostakovich,
Bruckner名碟越來越多,但Shostakovich好像被遺忘了,心想這門或這人的藝術該不會要走上黃昏了吧?

Val  (Feb 6, 16)
評述是擔當不起,勉強算是心得分享吧!

我對 Kondrashin 指揮 Moscow Philharmonic Orchestra 在 Melodiya 出的 Shostakovich 交響曲全集有一點點保留意見。這要從 Shostakovich 的交響曲該有什麼樣子說起,如果把這些作品當做愛國歌曲看待,那麼這套全集錄音該有的應該算是都有。但我覺得 Shostakovich 的音樂其實還包含了很複雜的人性感情,像是驚嚇恐懼,懦弱妥協,憤怒抗爭。但是在特殊的政治文化背景之下,他不能自由表達這些感情,於是只好偽裝在反法西斯或是反反革命的主題下,以雄狀或是悲涼的面貌出現,又或是在不莊重的詼諧曲調中嘲諷大國主義。我覺得理想的演奏應該要呈現出多面向的衝擊與矛盾,而 Kondrashin 這套全集錄音有點過於單一面向。

我不知道這是因為樂團所造成的影響,還是有錄音室與現場音樂會的差異,我覺得 Kondrashin 指揮其他歐洲樂團在音樂會所錄下的感覺要豐富一些,而我喜歡這些錄音也勝過 MPO / Melodiya 的相同曲目。我所知道和聽過的有 RCO 的六號和九號(Philips),和法國國立放送管弦樂團 (Orchestre National de l'ORTF) 在 5/2/1969 演奏的八號 (日本 Altus 前幾個月才出的) ,和 Bavarian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的十三號 (Philips) ,以及和 Staatskapelle Dresden 在 1974 年的十五號 (Profil Hanssler) 。這裡頭我又尤其喜歡 13 和 15 ,雖然兩首都並不是我喜歡的交響曲,但是演奏相當出色。

如果你很喜歡 11 號的話,我也建議你有機會的話去找 Paavo Berglund / Bournemouth Symphony Orchestra / EMI 的錄音。我很喜歡 Berglund 的 Shostakovic ,他的七號和十一號都是演奏和錄音同樣出色的唱片。

如果我要找一首交響曲的一個樂章來當 Shostakovich 的代表,我會挑十號的第一樂章,這簡直就是人生的縮影,從痛苦恐懼憤怒到平靜與救贖,中間有很多層次的轉折。這首的演奏,我覺得 Kondrashin 的太單純直接,而我覺得最出色的演奏是卡拉揚帶柏林愛樂在1969年到莫斯科的音樂會錄音。這個錄音 Melodiya 有出 CD ,而剛好孔德拉辛自己在一段訪問中也提到過這場音樂會(孔德拉辛談音樂)。我覺得這個現場錄音比卡拉揚在60和80年代在DG出的兩次十號的錄音要出色許多。

寫得很主觀,希望沒讓你太過失望。

John Luke  (Feb 4, 16)
煩請版主多評述Kondrashin指揮的Shostakovich,我個人特別喜歡他的 Symphony No. 11,他的 Sibelius No. 5也是一絕。

suzy  (Oct 5, 10)
我這次借回來的CD就有這張Philips出的Rimsky-Korsakov Scheherazade(與Concertgebouw Orchestra). 目的是之後有場音樂會要演奏Scheherazade.

上次我們去波士頓聽到的曲目之一也是這首. 這下可以比較一下兩場音樂會對同曲目的演奏了!

Val  (Feb 28, 10)
找不到torrent file,我的torrent早已經殺了。mp3的link好像還在,這個錄音本身並不好,聽mp3沒差太遠。

John  (Feb 27, 10)
Kirill Kondrashin 最後錄音
Torrent 檔案無法下載,麻煩您補一下,謝謝!

Val  (Apr 9, 09)
那是本來要寫昨天去聽的音樂會,想先寫曲目,結果昨天的音樂會大意外,本來該是Krystian Zimerman的獨奏會,因病取消了DC和紐約的演出,臨時找別的鋼琴家代打。雖是我沒聽過名字的鋼琴家,卻是場意外精彩的音樂會,等我有空再來寫。

suzy  (Apr 7, 09)
在首頁看到有您的新網誌(dated 4/7) 可是進來之後卻找不著? 藏到哪裡了呢?

只好隨便找一個留言

Val  (Mar 8, 09)
我想真正的藝術家都是對藝術絕對誠實,他們絕不會相信藝術應該要為其他更高目的去服務,所以有才能又有機會的藝術家大概都會選擇從鐵幕出走。

不過我發現大部分從本國出走的音樂家,在二十世紀以前大多到美國,二十世紀以後,尤其是二次大戰結束後,卻大多到歐洲而不到美國。這是個很有趣的現象,我想應該不是偶然。

其實我一直想寫篇關於Kondrashin的網誌,因為我手頭收集到的絕版CD和LP很不少,但是一直沒力氣做系統化的整理。昨天寫這篇算是巧合,因為剛好在前一天,他的生日,才download到這張最後音樂會的馬勒一號,聽完後相當感動,音樂上的完成度遠遠超過感情上對偉大音樂家最後音樂會不夠完美的包容。又發現剛好是三月七號,決定寫下這篇紀念。

也許巧合也許迷信,我很容易喜歡三月出生的音樂家。除了Kondrashin之外,我印象裏Sviatoslav Richter也是三月生的,Dinu Lipatti和傅聰也是,更遠些的Chopin也是。很有趣的是這些人全都以自我要求嚴格和近乎完美主義出名。

suzy  (Mar 7, 09)
之前只知道他逃亡到西歐尋求政治庇護(這好像是當時前蘇聯幾位音樂家的共同命運),今天看了此文才知道原來還有這段軼事

看完此文覺得應該把他的錄音番出來好好重聽一番

我還因此上網google了一下突然發現他生日剛好在前一天3/6...
你選擇此時發表這網誌還真是有"歷史"意義啊

  加入討論留言
瓦哈拉首頁 前一則 後一則


All Rights Reserved TravelerEdge.com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