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人行腳 | 留言討論區 - 白沙 (White Sands National Monument) |
留言討論區 - 白沙 (White Sands National Monument) | |||
白沙 (White Sands National Monument) 首頁 | 加入討論留言 | |||
Val (Jan 5, 10) | |||
Sophie, 你如果有flickr帳號可以傳到那裡,然後再告訴我link。如果沒有flickr之類的,可以用這個連結( http://tw.traveleredge.com/USNP/MAIL/mail_valhalla-ch.asp )送email給我,留下你的email address,然後我用我的email回給你,然後你再reply,並且attach你的照片。我也不想把email這件事搞得這麼麻煩,但是在網路上隨便留下email address的話很快就會被spam。 Aperture真的只能到8嗎?那倒真的會是很大的限制。 一般照相如果主題很難測光或是沒把握的話,可以用bracket exposure的技巧。簡單的講,就是先調整成你所知道正確的曝光照一張,然後以此為標準,做曝光補償,在 +1 和 -1 step(或是+ 0.5 / - 0.5)以同樣取景角度各照一張。有些相機有這個功能可以按一次快門自動照三張並可以調整補償間距,如果沒有的話可以用人工方式去做。 數位相機會自動記錄exif資料,也就是每張照片的技術資料,包括像相機,焦長,快門,光圈,測光模式,曝光補償等等。你可以在Windows上看到每張照片的exif資料(right click on picture file -> left click 'Properties' -> click 'Summary' tab -> click 'Advanced' button),你可以比較bracket exposure的三張照片看哪一張的曝光比較正確,然後看它的exif information,這樣可以知道比較理想的曝光補償應該是多少。Exif是很有用的資料,你還可以用來做其他的比較(比如光圈對景深的影響,不同對焦模式的差別... 此外,中午本來就是照相條件最糟的時候,光線會很harsh,而且陰影會沒有層次,我想在白沙影響可能更大。 | |||
Sophie (Dec 31, 09) | |||
Hi~ Val 你上次教我拍的方式 我試了一下 但我的相機Aperture只能調到8 其他的我的照你說的方式調 我那天走進Alkali Flat Trail是中午的時候 但回家我看了照片之後 白沙的確比較白 但是整個感覺卻真的變成像"石膏"沙漠 白沙的柔美不見了 白沙陰影的部分的顏色變得太強烈 (我不知道怎麼Share照片給你check) 你知道問題出在哪嗎? | |||
Sophie (Dec 29, 09) | |||
11月底我去了一趟白沙, 那時的氣溫很舒適,但這次在聖誕節後去白沙,就冷了點, 雖然走在步道上還ok,尤其是Alkali Flat Trail上, 因為步道長, 努力走就感覺不到低溫,但或許因為下過雨,有些沙丘會整個有點濕滑, 而且完全沒辦法打赤腳上沙丘滑沙, 因為實在是太冰了,一到傍晚又整個溫度陡降,看夕陽會不太舒服.我聽一位美國友人說,夏天晚上到白沙是很特殊的經驗,氣溫涼涼的,沙熱熱的,會很舒服.白沙的傍晚真的事很美,有機會應該看看!我已經去了4次了,但每次去都還是會很想計畫再去,希望明年9月可以在去看看白沙,順便看看9月白沙的熱氣球節. | |||
Sophie (Dec 12, 09) | |||
Hello~ Val 謝謝你喔 你寫得很清楚 我會研究研究 可惜德州這裡很少下雪沒辦法讓我好好練習 攝影是件很有趣的事 喜歡旅遊的人如果又能夠拍出好照片 那真是一件很不錯的事 你的部落格的資料很多又很詳細給我不少旅遊上的幫助 也是因為你的部落格讓我玩到都不想回台灣去了 哈哈哈 謝謝囉~ | |||
Val (Dec 11, 09) | |||
我去做了點研究,發現Canon S5其實功能相當強大,事實上它的功能和Canon低價的DSLR一樣,差的只是不能換鏡頭,而它的鏡頭其實大概和kit lens畫質差不多,應該是個很有潛力的相機。 你如果只是用全自動的program mode來照,在比較極端的光線或主題可能會不夠理想。你如果想要完全控制,可能需要把使用手冊拿出來熟悉各種操作。比如照白沙,你可能要把Shooting mode調成Av,光圈(Aperture)調到16左右(如果是大太陽天),Light Metering Mode調成Spot,Exposure Compensation +1 1/3 到 +2,然後鏡頭中央對準白沙最亮的地方。我不確定S5能不能鎖定對焦和測光,如果可以的話先半按快門鎖定對焦和測光,重新構圖後按下快門。如果不能鎖定的話,也許你會想把測光模式調回Evaluative,然後自己看整體構圖的明暗比例來調exposure compensation。 如果你們那裡下雪的話你可以照雪景來練習。 其實shooting mode調成Av(光圈優先), Tv(快門優先)或M(全手動)都可以,只是我習慣用Av,因為我通常比較關心景深,而全手動又太麻煩了些。 照相的時間也對結果有巨大的影響,所有的沙丘在清晨傍晚層次最明顯(但是白沙會變成橘沙,黃沙倒無所謂),中午時大概毫無層次,以六月的白沙我覺得早上八點到十點最理想。 你如果打算認真研究照相,可以去書店或amazon買本書看看,但是不要買那種專門寫給數位相機或初學者的,因為內容大多無用。去找那種光是曝光就能寫五六頁,並且後續針對不同狀況還繼續解釋理想曝光的那種,最好找書裏的照片全是作者自己照的那種,你可以看看:如果照片看起來不怎麼樣,那麼書大概也不值得買。 | |||
Sophie (Dec 9, 09) | |||
我其實今年的11月算是去了白沙第二次 第一次去是5月 那次很慘 遇到沙塵暴 光是在檢查哨那裏一開門 風沙就統統捲進車裡 到了白沙 還好我帶了一條披巾 得把臉包起來 沙才不會進眼睛和嘴裡 所以其實那天白沙天和地都一片灰 第二次是今年11月 天氣不錯 但大中午的踩在沙丘上覺得沙子冰冰的 那天天氣不錯 不過我在美國因為過著窮學生的生活 用的只是Canon Power Shot S5 所以其實有很多層次並沒辦法拍得很好 今年12月 我們要到AZ 回程可以再去一次白沙 如果用Canon S5拍 可以怎麼調整拍得好一點呢? | |||
suzy (Dec 1, 09) | |||
我也來多嘴一下好了! 我們是搬家"經過",那時剛好下過雨,朦朧空氣中拍出的白沙簡直是夢幻到不行.很漂亮! 所以萬一去玩時候下雨,別太沮喪喔! | |||
itchiang (Dec 1, 09) | |||
我現在回想起我去這公園的印象,第一次去時我對白色特別有印象,所以那時用傻瓜照的都是以白色為主;第二次去時反而是對texture印象深刻,所以我那時後後製是以texture為重點,反而不是白色。我曾試著增加補償讓白沙更白,但texture的效果被犧牲,所以我只調到不犧牲texture的白。不過那時是我剛開始試著後製,懂得還不是很多,而且是用DPP;現在對後製懂得較多,且DPP的功能也比去年的那個版本好,所以可能有更好的機會弄出白又有texture的白沙。手上也有PS,但買來後已經半年,還是一直懶得用,應該是有比DPP調出更好的效果。 另一件事情就是我之前提過了,我到這都是冬天的十二月,太陽角度比較低可能影響到顏色較不白;另一種可能是,因為我去了第二次,所以那種第一印象的白已經消失了,雖然兩次看到都是一樣的白,這單純是心裡作用。我自己是希望可以在五、六月的時候再到這公園一次,驗證一下到底是什麼原因。 其實我覺得Val這邊有不少張兼顧白與texture的相片,也非常值得參考。 | |||
Val (Nov 27, 09) | |||
Sophie, 你的照片是曝光不足嗎?是不是白沙看起來像灰沙而不白? 相機的自動測光是假設測光的區域是中性,所以當光線太亮或是主要顏色是白色時會曝光不足,太暗或主要顏色是黑色時或曝光過度,自動測光會使照出的相片趨近中性的灰色。 一般DSLR會提供補償:照白沙(或雪景)時可以用中央點模式測光,然後補償加大兩個stops,鏡頭中央對準白沙最亮的地方測光,理論上就可以照到正確的光度。不過如果用矩陣或智慧運算模式測光就不能加大兩個stops,因為天空可能比較暗(藍色),如果順光照也許只要加1/3 to 1 stop (depends on the percentage of white sands VS sky in the viewfinder) 有些point and shoot相機提供手動模式,你也可以用同樣原則調整光圈或快門去補償。如果是全自動不能調整的話,大概就沒辦法了。 不過曝光不足還可以後製,曝光過度的話就沒輒了。 | |||
Val (Nov 27, 09) | |||
恕我多事,itchiang的White Sands網址如下: http://itchiang.blogspot.com/2009/02/white-sands-national-monument.html | |||
Sophie (Nov 26, 09) | |||
Hello! itchiang~ 我也很喜歡拍照 去了兩次白沙拍回來的照片都沒有很滿意 都得事後做後製 不知道你可否讓我到你的部落格參觀一下你拍的白沙嗎? 如果OK的話 麻煩你po一下網址給我好嗎? | |||
itchiang (Jan 8, 09) | |||
這顆算是以照Carlsbad Caverns當藉口買的,F2.8在室內確實有不少幫助。大略看了一下,幾張在那沒用腳架與長曝照的,不少都還可以看,室內確實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這顆在我手上還沒超過一個月,所以我還處在harness這顆鏡頭的階段。之前只整理好White Sands,沒有明顯感覺比10-22那顆好。不過整理完Big Bend後,確實是很sharp,比10-22明顯sharp,不愧被稱為APS-C鏡皇。整理Big Bend時也發現,暗角好像也比較不明顯了,至少沒去修不覺得奇怪。這顆鏡大家主要抱怨是太貴,另一個是沒附遮光罩。我目前是把10-22那顆的遮光罩也用在17-55上,對於擋flare當然不是optimal,不過可以用手去試著遮就是;如果只是基於保護,用10-22那顆的遮光罩就沒差了。雖然感覺遲早會去買17-55的專用遮光罩,這麼一塊塑膠要$45,priority目前蠻低的。這顆的另外一個小缺點是AF時會有點吵,可以聽到馬達的聲音,有點OOXX的感覺,我所有其他比這隻便宜的鏡都安靜地對焦,只有這隻會有聲音;照動物的話,四隻腿的不要太遠,大概還過得去。兩隻腿的,55mm那端就不太行了。我回程時在Saguaro的頂端看到一隻red-tail hawk,用55mm照完crop後還能看,但效果沒你在Joshua Tree放的那些bighorn照片好,還差上一點。 我對建築物變形不是很喜歡,雖然有人喜歡那種扭曲的感覺,這隻光照公園的牌子就已經有點超過我的限度了,主要是NPS那個箭形logo會轉點角度,感覺怪怪的。所以如果我預期會遇到很多建築物,我會拿出17-55這隻或17-85。不過我前陣子(好像)在Canon Fan那網站看到有人示範一個軟體,可以將這種變形修得不錯,但得損失一小部分的空間。在這種修distortion的軟體夠成熟且方便之前,我賦予10-22的主要任務還是去親近大自然,這顆(或其他超廣角)可以算是國家公園專屬的walk around lens。拿這顆時遇到動物,大概會是用DSLR所遭遇最不幸的事情之一。我在Big Bend遇到這麼一次,看到三隻javelina。運氣不錯,就在馬路邊吃草,我停在他們旁邊也沒被我嚇走,而且前後只有我這一台車。那麼近的距離,22mm端還是無法照特寫,但幫他們照到此一遊照還不錯就是,這應該是10-22照動物最好的結果了。 同時有10-22與17-55這兩顆是很好的搭配,都是77mm的口徑,可以共用filter與10-22的遮光罩。因為我比較少照室內與low light的東西,所以10-22這顆的performance/price對我來說較高。 如果我要買FF,24-105那顆確實是我的首選(也是77mm口徑),但APS-C沒這焦段,我已經做好心理準備Canon會基於自己的商業利益永遠不做這顆的APS-C版。不過我倒蠻意外17-40的畫質比16-35好,不曉得這是不是故意的,不然大家可能就不買這顆了。聽你這麼說,我忽然對17-40有較多的愛了,尤其這顆又是77mm的口徑。 | |||
Val (Jan 7, 09) | |||
17-55mm是神奇在F2.8加上IS,加上這個廣角到標準焦段的變焦,使得它幾乎是全能的。不管是照風景或室內自然光,人物,活動,建築物與室內設計,可以在不用腳架和閃光燈的情況下照出能用的照片。在戶外它的優點沒那麼明顯,除非你是想不架腳架來照夜景。你如果需要照室內party像結婚喜宴,小孩活動,或是去什麼cave或教堂裏照,我想Canon所有鏡頭裏沒有比它更好用的了。另外一個好用的全能型鏡頭是24-105mm F4 IS,但是速度慢了一截。 17-40mm F4的用途比較明確,就是純戶外風景用。在室內不用閃光燈腳架它幾乎沒什麼用處,而遠端雖然到40mm,接近標準鏡,但是F4使它幾乎無用,至少我絕不會想用它來照人像。這顆鏡頭畫質非常好,很多照風景照的人拿來當主力。 16-35mm我沒用過,因為太貴。網路說法是它的畫質不及17-40mm,但勝在速度,是能在室內用而不需腳架閃光燈的。也有人說它是新聞記者鏡頭。 我幾乎可以肯定的是你不會想要用10-22mm來照建築物,廣角鏡頭的視角扭曲極難控制,不是很小心照出來的照片大多不能看。我覺得20-70mm這個範圍在1.6x的機身上是比較好用的焦段,用17-55mm F2.8 IS的話室內室外都能用。 | |||
itchiang (Jan 4, 09) | |||
那四張都是10-22照的沒錯。暗角我在10-22這顆目前覺得還好,但不曉得為何,我對17-55這顆這方面的表現不是很滿意。我去photozone那邊看過,17-55這顆在17mm比10-22或是17-85好,但不曉得是不是因為這顆很貴造成我心理作用,覺得相片看起來跟科學數據比起來有點落差,所以我對17-55這顆印象打了些折扣。當初選17-55而不選17-40L或16-35L的主要原因是這顆有IS,不過我當然還是有點好奇那兩顆照出來會如何就是。 我短期不會去買70-200這種中長距離的鏡頭,因為我對照這焦段的景還不是很有sense,等我有空用55-250這顆去比如動物園之類的地方練習後在看看。 暗角有的時候明顯、有時不明顯,我自己的猜測是如果邊緣的顏色偏淺,暗角會比較讓人討厭;另一個跟光線照的角度可能有關,角度跟取景配合話的話,暗角可能就不會造成困擾。我買了DSLR後,有陣子去研究天空的藍色,發現照片看起來不是藍得很均勻,一開始以為是暗角。後來我去外面看,確實天空本來就不是藍得很均勻,應該跟太陽以及觀察者的角度有關,且接近地平線的地方會比較淺,然後往上慢慢變深。然後我去http://www.terragalleria.com/,看他的相片發現他天空的藍色也不均勻,所以我就安心了。暗角在這方面雖然還是有讓天空變深一點,但很多時候不會讓我覺得不自然,我已經可以接受了,但還沒有到harness暗角的程度就是。 我不清楚為何,我用10-22時即使是用10mm這端,比較不覺得會被暗角困擾;但我用17-55這顆時,用17mm這端有時會覺得暗角有點明顯,就用DPP去修正、或是crop掉一些邊緣(如果情況允許)。我照landscape大都是用F8.0 Av模式拍,包括10-22與17-55、甚至是18-55與17-85。不過我用10-22幾乎只照自然風景,17-55會拿去照建築物就是。不過,這有可能完全是心理因素就是,我自己目前還沒有定論。 白沙沒那麼白我指的是眼睛看到的,我的猜測是夏天會比較白。類似的經驗除了Crater Lake,Lassen裡面的Lake Helen與Emerald Lake我也有相似的印象。Lake Helen我曾看過類似墨汁、與很清澈的藍,Emerald Lake我也同時看過清澈的綠、與墨汁一般的綠,不過這兩口湖都只能在夏秋看,因為其他時間會結冰。Crater Lake在夏天時,藍得比較純,但冬天我會覺得有帶點灰。所以現在也開始在注意Utah那堆公園裡的紅色石頭,我猜測冬天跟夏天也會紅得有點不同,但那裡離我太遠,所以我難以驗證。 白沙的histogram大部分peak會偏右一些,但整體分佈我的印像是大都集中在中間三格,並不是從最暗到最亮整個spread開來。我連照了幾張都這樣。反正既不過曝、也不會因為過按而丟掉細節,之後一定可以用後製調到正確的地方。我後來想想跟我大都照ripples、且一路延伸到天空有關。當然,如果要求一個喀擦就ok而不後製,光看historgram確實是不保險。我這陣子以得到「後製可以處理的相片」在照,就不是很care是不是要一個喀擦解決,但付出的代價是後製得多花很多時間且很累。所以現在在想是不是還是回到以前的老路線,能現場解決的就在現場解決。 我放了一些White Sands的照片在Flickr,需要的話,是可以犧牲一點ripples讓白沙再白一點。裡面都是用10-22與17-55照的,有的暗角我有用DPP修過。 http://www.flickr.com/photos/22766599@N08/sets/72157611934330144/ | |||
Val (Jan 2, 09) | |||
所以DSLR還真是不歸路,遲早你會把Canon能買的鏡頭都買齊。所以下個目標是70-200mm嗎?:-) 我去你的場子看了新照片,你在公告上的Yosemite/Joshua Tree/Crater Lake/Lassen那四張都是10-22mm照的嗎?這鏡頭的效果相當好!你用最廣角照的時候四角都沒有偏暗的問題嗎?暗角是我現在用廣角最討厭的毛病。 總之,等著看你Camera/Photography的新文章,我很有興趣知道你用過的這幾顆鏡頭的比較。 我覺得histogram也不能盡信,像白沙這種地方,histogram看起來應該大部分的點分布在明亮區,整個曲線應該是偏右吧?如果硬把曲線調到中間,可能會曝光不足而偏灰。你覺得白沙不白是眼睛看到的不白還是照片上不白? 走Alkali Flat Trail沒帶水且赤腳,真不知該說是英勇,還是有勇無謀... | |||
itchiang (Dec 30, 08) | |||
這地方趁我公司X'mas shut down一週,我又去了一趟。實際上是去了三趟;第一次是為了配合Big Bend的Chisos Mountain Lodge的住宿,從Phoenix, AZ一路開,所以先去了一次,這樣行程最順。第二次是因為X'mas那天沒有Sunset Stroll,所以特地將24號的行程調到四點前可以到這參加這個program,然後25號按原訂計畫進去走Alkali Flat Trail。 上次用一台爛爛的DC照,這次用Canon 450D與10-22與17-55(我還是去敗了這一顆)這兩顆鏡照。我是都用histogram去檢查有沒有過曝,按照textbook的說法,右邊留一點gap就一切妥當,不滿意的地方可以用後製解決。我自己發現,即使沒調高EV值且將之放在0的地方,整個histogram的分佈大都很中間,也就是若將明暗分五區,大部分都集中在中間三區。所以後來就不太管這件事了,因為既不過曝、也不至於太暗。 我覺得傳統跟數位SLR這方面確實有些差異,我自己認為histogram是數位比傳統強的地方,照完後可以馬上檢查;而且這比看LCD好,因為很多時候LCD沒有表現出真實情形,也可以免除LCD在強光下看不清楚或看不準的問題。 我用CPL測了幾張,我自己不喜歡CPL的效果,總覺得有點假假的感覺,跟照Crater Lake有點類似,所以就一路UV或是graduated ND filter(日出或日落時用)到底。不曉得是否跟冬天太陽較不正有關,覺得白沙沒有天上的雲白,至少不是純白。這跟Crater Lake也有點類似,冬天的Crater Lake湖水顏色沒有夏天藍,但另有特色。不過這地方我從沒在12月以外的月份去過,所以不敢說得很肯定。 至於看日出,冬天是好機會,因為冬天日出時間大概就在七點左右,公園剛好開門可以開車進去。不過代價是,植物都要死不活的,不太能找到好看的yucca跟白沙擺一起。Alkali Flat Trail我全程走完,確實是這公園最值得走的步道。尤其是我走的那天天氣以及天上的雲非常配合,跟白沙搭起來效果不錯,相片品質也讓我滿意。也因為植物都要死不活,沙丘生態以及interdune broadwalk這兩條步道就沒啥好看的了,冬天想在這邊照出好看的相片是非常難的。 說到Alkali Flat Trail,我一開始以為很短,以為全程只有一、兩mile,所以就沒帶水且赤腳走,一直走到最遠處下到Alkali Flat時才驚覺這步道好像還蠻長的,當初估計可能有5 mile。後來靠著印象中的地圖以及當時的陽光角度,判斷繼續沿著指示牌走比往回走快,在度過廿分鐘左右的不安後終於聽到嬉鬧聲,順利以赤腳與沒喝水的情況下走回步道起點。因為是一大早八點多就去走,所以沒啥人,幾乎只有我一個人在沙漠裡。如果沒有那些指示牌,確實很容易迷路,所以去簽字是必要的,我也有簽。赤腳走完全程的結果是兩腳的大拇指起水泡,但反正之後沒有long hiking的行程,所以這點倒還好。即使是冬天走,我建議還是得防曬,雖然太陽曬起來還蠻舒服的。 這條步道冬天走,只要不會有大風吹,邊走邊曬太陽確實很舒服,而且周遭景色很賞心悅目,非常享受,可以排我目前走過步道的前五名。但如果是夏天走,這可能會是另一回事,一定會很曬,要走的人最好趁早且做好防曬準備。 如果是從Las Cruces以US-70到這公園,離公園一哩處有Border Patrol的檢查哨,記得要備妥證件,光駕照與SSN是不夠的;如果是由東往西到公園,則不會遇到。所以如果有打算在這邊去兩天的話,住Alamogordo是很好的選擇。 | |||
Valhalla (May 21, 07) | |||
也說得是,不在人煙稀少的地方搞飛彈原子彈,難道在華盛頓試爆試射?總有人覺得WMD是保障國家安全的唯一手段,核子彈數量愈多飛彈打得愈準就愈發覺得高枕無憂。 | |||
itchiang (May 20, 07) | |||
我是聖誕節後、新年前的冬天到這裡的,我覺得這時間很不錯,可以穿短袖、穿涼鞋,赤腳在白沙上面,相片看起來幾可亂真,不曉得的人還以為是赤腳踏在雪上,直呼我真勇敢、這麼不怕冷......。 事實上,飛彈在這邊試射是有好處的。就如你前面說,這裡是個盆地,也就意味著周圍被山封住,這樣試射飛彈時的電磁波就不易被攔截到。如果你曾看過報紙,可能有印象說當國軍在屏東九棚基地試射飛彈、或空軍試射幻象機的雲母飛彈時,有美國或其他國潛艦在外海,為的就是攔截電磁波訊號。當然,附近人煙稀少當然也是另一個好處,這是軍事基地的最佳地點。 這個飛彈測試中心,很重要的一個人就是馮布朗(von Braun)博士,他是二戰時美國率先衝進德國,抓回來的一大堆德國飛彈專家之一。而馮布朗是專家中的專家,可說是當時世界的第一把交椅(電影「十月的天空」就有提到他)。美國得到他、以及一些當時的飛彈成品,對後來研發飛彈的助益相當大。蘇聯比美國晚衝進去,結果無魚蝦也好,靠著戶口名簿抓回一些次等的飛彈工程師回蘇聯。最白癡的是英國,根本沒想到要去抓這些德國飛彈專家,於是二戰後的飛彈與火箭競賽,大致就這麼決定了。 | |||
白沙 (White Sands National Monument) 首頁 | 加入討論留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