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 | 閱讀: | ||||||||
故宮博物院是我回台灣常回來報到的地方。以前我就已經覺得觀光客太多,來的幾乎都是日本人,
真正本地人不多。這次回來,又有另一番全新的感受。
話說我到了牌樓,在進去參觀前先在門口照相。附近也有幾個觀光客模樣,口操內地口音的同胞,也正在拍照留念。 一男一女在牌樓前互拍完了之後想找人幫忙拍合照,大概看到我的相機鏡頭也是有點長度的,也許值得信賴。 中年男士於是開口請我照相,招呼我:”同志,能不能幫我們照張相?”我愣了一下,回答”行!” 接過他頗高檔的Nikon單眼相機,用力幫他們照了張好相。 我看看自己的穿著,短袖T-Shirt一件,可能是完全不像台灣本地人,但這也有點,嗯,誇張。我在美國十年, 大陸同胞不管認識的不認識的,也見過不少,可從沒有人劈頭就稱呼我同志的, 沒想到是在台灣故宮博物院第一次碰到。 故事還沒完。參觀完在出口碰到一位女士,是宣傳法輪功的。她塞給我一本講法輪大法的小冊之後,問我是打哪兒來的。 我也有點愣住,因為從沒想到會被問這樣的問題。也許我該告訴她美國就算了,但一時昏亂,我告訴她我是這裏來的。 她顯然沒聽懂,又追問我是不是內地來的。我只好說我是台灣人,住在這裏。她有點意外, 然後道歉說她們的宣傳小冊是簡體字版,沒繁體字。我說不打緊,翻翻就好了。 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精神,在故宮博物院得到徹底的發揚。 | |||||||||
這次到故宮博物院正好碰到整修擴建,所以非常掃興。正館只開放極小的一部分,主要展覽區在右前方的側館。
門票倒是毫無折扣,雖然說保留票根可以在2006年底前免費再參觀一次,但當然是沒多久票根就不見了,
大概也很少觀光客會真的留下票根再來的。
正廳裏比較有趣的展覽是清朝皇帝的朱批奏摺,可以見識皇帝的筆跡以及斥罵大臣的痛快淋漓。 其他的精品大多收了起來,沒地方展。側廳裏主要展的是彭楷棟先生捐贈的一批銅佛像,質與量都佳。 傳統鎮館之寶像翠玉白菜也仍舊展出,一如往常吸引最多的人在玻璃櫃前探頭探腦。 | |||||||||
故宮博物院一個無趣的地方是大部分的展覽不許照相。但這已經比其他的台灣博物館好,別地方是全面禁止照相。
不太了解准與不准的標準何在,反正照辦就是了。
再來另一點小小的批評是館內人員的態度。不是說他們態度不佳什麼的,只是覺得他們的態度就像是公務員, 讓人沒興趣想請教和展覽有關的問題。有的閒些的展覽區,工作人員不是兩兩交頭接耳咬耳根, 就是緊迫叮人跟著遊客生怕有人圖謀不軌。販賣部的小姐大概是被分配了負責區域,不敢擅離職守, 但是仍有聊天的需要,於是隔空也能和同事聊得起勁。這些都是我們在其他地方的博物館沒看到過的現象。 我們這種人喜歡挑剔又不明白國情,就當是在說閒話吧。 | |||||||||
少數的展覽品中倒是包括了幾個觀光客熟悉的東西,否則大概會被覺得受騙上當。有趣的是這些知名度高的東西全是玉雕, 造型全是蔬菜食物,搭配起來倒可以做頓有菜有湯的一餐。 | |||||||||
以前覺得這些玉雕巧奪天工,現在雖然也還欣賞,但總覺得這類玩物不及書畫的藝術成就高。 雕玉的被視為匠人,沒人關心是誰雕的,姓名也不會留在作品上,而畫家或書法家才真正會被視為藝術家。 像谿山行旅圖或蘭亭序,大概會去故宮博物院的人都知道是誰的作品。 而故宮博物院對書畫與一般古玩也有差別待遇,就是准或不准照相。 | |||||||||
翠玉白菜肯定是故宮博物院館藏裏最受歡迎,知名度最高的。 從小到大每次去故宮,翠玉白菜前總是圍滿了人群,又以日本觀光客的興趣最大。 這次也不例外,但是嘖嘖贊賞之聲除了日本語之外,多了不少南腔北調的內地口音。 | |||||||||
前一則:烏來內洞 | 後一則: 法象威儀特展 | |